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人物 详情
脱贫故事会
李永山的“脱贫答卷”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颜旭
  • 作者:董振万 库超
  • 2020-06-09 08:20:01

6月7日下午,河南省方城县古庄店镇苏庄村贾庄组村民李永山匆匆忙忙地做完家务,不顾夏日的炎热,便赶到自家花椒园。
  在花椒园里,李永山一边组织6名工人进行除草,一边摆弄着种植的花椒树,忙得一刻也闲不下来。
  李永山今年50岁,如今已脱贫8个月了。别看现在他有了自己的花椒园,4年前,他的日子却过得“一塌糊涂”,在外务工摔成重伤后,不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沾上了赌博的恶习。他对生活一度失去了信心,就连唯一的女儿也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断绝了来往,这成了李永山的一块心病。

2017年11月,李永山家被识别为贫困户。申请低保救助、危房改造,并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实施企业带贫、光荣合作社带贫等帮扶项目……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李永山眼前的困难很快得到解决。

“刘书记,帮助我贷点款吧?我想养牛!”李永山萌生出发展养植业的念头。可令人意外的是,该镇党委书记刘荣丽把他的小额贷款资料递交到银行后,却遭到了银行果断拒绝。银行提供的征信报告显示:前些年,李永山因网贷2000元买了部手机,出现了多次逾期记录。

“主动要求发展产业是好事,但千万不能把他们惯成了‘伸手户’,扶贫小额信贷不是“救济款”“消费款”。”刘荣丽心里清楚,要想真正拔掉“穷根”,必须扭转他们“等靠要”的思想。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彻底摒弃部分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错误思想。2018年5月,在该镇党委的组织下,苏庄村开展了“智志双扶”促脱贫活动,每次开展活动或外出学习,村里都要求李永山参加。

尽管并不清楚干部们“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李永山还是按时参加村里组织的“智志双扶”活动,甚至远到南阳、信阳、郑州、山东寿光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但每一次都不落下。从上门“请”到主动学,通过两个月的磨练,李永山放下了思想包袱,精神面貌悄然发生了变化,他专门给刘荣丽写了一封感谢信,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感谢共产党,感谢帮扶干部,感谢刘书记,感谢社会对我的重新认可,是您们让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一定不负党恩,一定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只有小学学历的李永山,却书写了500字的感谢信,句句透着感恩之情。

接到李永山的感谢信,刘荣丽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她被信中真挚的文字深深地感动着。她立即召开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会议,商讨李永山下一步的帮扶措施,在会上,刘荣丽当场表态,李永山有养牛的想法,资金不够,自己愿意资助,可是这次让人意外的是刘永山拒绝了。

李永山说:“通过‘智志双扶’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要再靠党和政府及刘书记的资助,我还算是个男子汉吗!因为脱贫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所以,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为别的,一为自己争气,二为政府争光。”

经过3个小时的讨论和分析,根据李永山的实际情况,决定帮助他发展投资小、见效快、风险低的特色种植业。在村镇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李永山一口气流转了12亩土地,加上自己原有的3亩耕地,土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5亩,通过科学规划,他在地里种上了投资小效益高的100棵花椒树幼苗,3年后每棵树可产2-3斤干花椒,按市场价80-90元/斤计算,预计亩纯收入2000元左右。在这期间,为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他在花椒树间作套种油菜、春玉米、西瓜等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既能增产粮食,又可增加收人,达到“以园养田”,“以短养长”的目的,仅套种的油菜一项,收入就达到了9000多元。

2019年底,李永山不仅脱了贫,还被评为了村里的“脱贫标杆”。这下,李永山干劲更足了。翻开他家的账本,2019年总收入达4万余元。眼下,他又有了新的规划,不但挖了鱼塘准备养鱼,还计划把花椒种植扩大到100亩,把花椒种植业做大做强,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国家扶贫政策再好,脱贫肯定还得咱自己鼓上劲儿。”谈起现在的好日子,李永山这样说道:“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最大的心愿就是干出个样来,未来我要把花椒产业做得更好、更稳、更大,带领更多乡亲们一起稳定增收,跟女儿树立一个好父亲的榜样。”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