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图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作主题演讲。
袁纯清:
首先,向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听了韩俊副部长的讲话,我感到这篇讲话本身具有主旨性和指导性。根据本次学术年会的安排,我也讲讲农业风险管理的问题。
农业保险是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工具,是世界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农业支持政策手段,这是由农业所受到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国际风险所决定的,也是由保险所具有的被受效应、杠杆作用、征信功能所决定的。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七年都对农业保险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特别是从2007年中央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进行保费补贴以来,各级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补贴的规模从最初的21.5亿元增加到2019年505.7亿元,十三年间增长了23倍。2007年到2019年农业保险保费年均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2019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72.48亿元,市场规模稳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共为1.91亿户次的农户提供了风险保障,向4918万户次的农户支付了赔款560多亿元,承保和理赔的户次都在世界排在第一。在帮助受灾地区恢复重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户收入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前不久,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和国家林草局四部委联合引发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新时期、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农险工作作出的顶层设计,为新时代农业保险更好地防范化解农业风险指明了方向。
对此,我谈四点认识和建议。
一是要不断地扩大农业保险的险种范围。从全国来看,我国农业保险的承保农作物品种已经超过了270种。但是,保险险种仍以中央财政补贴的16类品种为主导,其中以粮食为主的大宗农作物保险保费占到保费收入的80%以上,其他品种只占保费的20%。相比较我国大概有700多种农作物产品,因此,现阶段农业保险保障的品种范围还远远不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尤其是在全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并研究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阶段,地方特色农产品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加,已成为农民特别是贫困户重要的收入来源。2019年财政部已在十个省开展了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的试点。最近又扩大到20个省区,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尽管如此,我个人认为仍然难以满足地方特色农产品种类非常多,对农业保险的强烈需求。因此,应该尽快将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奖补政策推行到31个省区市。第二是根据不同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应该对奖补有所增加,原来是两个,最近的文件是三个,有的地方还会有所扩大。另外,由中央财政补贴的品种应该有所增加,这16个主导产品已经坚持很多年了。我们对以下几个品种多次作过呼吁,像苹果、柑橘等精品林果业、羊、牛、鸡等畜牧产品业,以及淡水养殖,都应该根据目前发展的情况尽快纳入到中央补贴的品种当中。我国草原面积60亿亩,其生态效应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也做过调查研究,认为第一是生态效应,第二是草原大多数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对民族的稳定也是有意义的。第三又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所以它是多重效应,应该加快试点,加大推进力度,尽早列入中央财政补贴的险种。
二是要持续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遵循的是低保障、广覆盖的兜底政策取向。我国农业保险的广度已经进入到世界前列,达到了80%。但是保障深度远远不够,保障深度在2018年只有14%,只相当于印度和菲律宾的40%左右,这种低水平的保障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户。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的需求,也大大降低了对农业风险的保障程度,越来越不适应“三农”的新形势、新发展。我们要把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作为今后的主要目标。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粮食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的试点,目前试点工作已经在六省区二十四个产粮大县落地,开启了我国政策高保障农业保险的先河。我们还要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开展了大豆、花生收入保险的试点。我到甘肃去调研,甘肃开办了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高保障保险,像苹果一亩保到四千元,已经达到了完全成本保险的水平。
我认为在农业直补、县乡间接补贴的改革取向下,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下,在保障稳定农民收入的导向下,我们应该加快推进以粮食为主导的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同时提高其他大宗农产品的保障水平,使农业保险真正起到稳定生产、保障收益的作用。
三是加大农业保险的科技应用力度。农业保险必须走科技化路子,这既是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业保险精准的内在要求。从本质上讲为农业保险插上科技的翅膀,可以更好地发挥农业保险风险防范的作用。从现实讲,摇杆卫星、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传感器、无人机、成象技术、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农业保险走科技化的路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近些年来,太平洋财险公司推出了e农险,人保财险公司研发的农保e农险,平安财险公司运行的平安爱农保等一批APP的应用,以及各种财险,中航安盟财险等保险机构推送的有脸识别、智能车场等AI技术,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阻止都发挥了田埂农耕所起不到的作用,为农业保险科技化运用展现了广泛的前景。当然,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深度还不足,还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许多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今后,农险行业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以科技赋予农险的精准承保和理赔为起点,并在风险识别与区化,防灾防损与风险预警、风险分散机制与再保险方案设计等方面作出更多的创新实践。农险科技应成为农业新基建的内容,尤其是建立起全国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的网络体系。
四是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服务能力不足和服务水平不高是影响农业保险不能适应的问题,自然也使农业保险的防范能力受到影响。对于保险机构而言,首要的是要增强服务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绝不单纯是一种商业行为,而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是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移农业生产风险的制度设计。要求从事农业保险的工作者要爱农,关心农民、关爱农民、爱护农民。二是要提高农险工作水平,目前全国有60万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在农险基层一线,但是农险行业的基层专职人员数量不多,专业化程度不高,懂农业懂保险的人员不足,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保险公司的“三农”网点开设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要把培训作为当前紧要的任务。三是要加强农业保险基层网点的建设,现在还有近十万个行政村没有服务网点,影响了农业保险工作的落地运行。要推广甘肃在全省的行政村设立村一级的金融工作室的做法,打通农险即农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我也注意到,今天不少农险机构和农险专家参会,展现出农业保险在农业风险防范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真诚地希望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在农业保险的研究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共同为乡村振兴,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多的贡献。
(文字来自会议现场实录)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