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政协农委副主任陈晓华作主题演讲

2020-06-13 10:16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李沅津

陈晓华.jpg

6月13日,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暨2020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图为 十三届全国政协农委副主任陈晓华作主题演讲。

陈晓华:

很高兴来参加这次中国农业风险管理学会的学术年会,首先我代表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对这个活动的举办表示祝贺。我觉得农业风险管理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家知道,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产业的属性决定了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种种的风险和挑战,所以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始终是我们农业工作者和研究者坚持不懈的任务。

农业风险可以说来自方方面面,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表现特征和影响的因素是不同的。那么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旱涝的灾害、病虫害的危害等一些自然风险,供需的失衡、价格的波动等一些市场风险。这些风险应该说大家认识比较充分,也比较深刻,对它的研究也相对系统和全面。但是现在面对种种新的因素和新的挑战,我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完整。我感觉在深化对传统性风险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一些新的因素风险管控的研究。这对于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很多复杂的影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面对的风险应该说是不少的。风险管理是一门学问,对我来讲也是个新的领域,还不完全认识和了解。但是听了刚才几位的发言和讲话,结合平时到农村去调研听到一些反映,感觉到有些问题值得很好地研究。

第一个问题是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来加强国内产业的保护。刚才韩俊同志也谈到了。我们的农业开放程度从世界上来看是比较高的,而且总的趋势是越开越大,这就和过去封闭的自给自足条件下引发的风险有了很大变化。从长远来看,加大进出口力度,有利于活跃和丰富市场,也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来推动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但是我们也要充分意识到,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相当时期内大多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比较弱的。如果大量的农产品进口势必会影响小农的生计和国内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在入世的时候就已经深入地进行了研究,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没有形成这种局面。那么在新一轮更大开放条件下,我们也要有风险意识。所以,我认为在开放的条件下应当把保护国内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取向和防风险的措施。

这方面我想有两个问题要研究:

一是研究如何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推动提高我们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问题。因为从根本上来讲,要保护好国内产业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要按照产业的优先序采取特殊政策尽快提高竞争能力。我记得当时在入世以后,国家采取了一个很重大的措施,就是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特殊支持采取了一整套办法。虽然当时这个政策是过渡性的政策,但是出发点是尽快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开放的条件下能和国外的企业竞争。所以我们要对我国的一些重要产业,比如说要守住饭碗,保证口粮基本自给的这些特殊政策,比如说一些重要农产品要稳定自给率的特殊政策,不要小看农产品的自给率问题,棉花也好,蔗糖也好,包括大豆也好,如果保持了一定的自给率,就可能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阶段性冲击。第一个是口粮必须守住底线,第二个重要的农产品必须要稳定自给率,这个需要有一整套的特殊政策。

二是研究一套调节进口和反倾销的有效办法。我们是要扩大开放,但是我们也是公平竞争。研究反倾销的问题,产业救助的问题不能停顿,还需要继续研究。在这个问题上,我是觉得应该保持清醒,这应该是个长期的防止风险的办法。怎么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救助机制,尽量减少对国内产业的冲击。这个事情,政策要恒定,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政策来看,不是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当然要灵活调节,但是总的政策取向要非常明确。

第二个问题在产业链条延伸的条件下,如何保证产业循环的安全问题。这次新冠疫情,大家对产业链,产业循环的安全问题有了非常深切的感受。因为过去一谈农业风险,注意力都集中在生产的环节上,说白了就是田间地头的自然灾害,所以才有了保险这一说。当然这是传统的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手段。但现在对一个产业的冲击,对市场的影响,包括对农民的影响不仅仅是田间地头的风险安全问题,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如果这个产业不循环起来,哪怕是再大的政策扶持,再好的老天帮忙,也难以实现它的价值,难以把这个产业继续做下去,达到增收富民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随着人民的消费习惯,生活方式的变化,现在农业产业已经延伸到生产、储运、加工、销售,又是线上又是线下,在每个环节每个领域都可能出现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使整个产业链条断裂。对这方面的风险我们的研究还比较分散,就像刚才韩俊同志讲的还比较零碎,是冷链的问题就是冷链的问题,是运输的问题就是运输的问题,是加工的问题就是加工的问题,还没有从整个产业链研究好,更没有从国内和国际市场研究好。在这方面加强学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大这方面人才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下一步风险管理研究会也可以和农业经济学会很好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第三个问题,在要素聚集的过程中产业政策的协调性问题。大家知道现在搞的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很大的不同就是现代要素的聚集,规模化的程度,组织化的程度,新的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发展一个大的趋势。过去小农的时候聚集的要素是比较少的,自己的地,有点零花钱就买点化肥和农药,再有点钱请个帮工,这么一种生产形态。而现在的产业随着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的注入,园区的建设,基地的建设,都成为一个大的方向。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的引导政策和指导政策又分散在不同的方面,比如说土地有一套土地管理的政策,环保有一套环保管理的政策,防疫有一套防疫的管理政策,负责生产的又有一套生产的政策,怎么样使这些政策协调起来,避免由于政策的不协调、不连续引发人为的一些产业上的风险。这个问题很值得去研究。现在每个部门的责任都很清楚,他只说他这个部门的事情,扯不到别的事情。怎么研究一种机制避免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来更好地稳定生产的预期,投资的预期,这是现阶段需要我们很好研究的问题。

出台政策也好,采取措施也好,按照规范的程序,依法管理的程序来讲,要进行合法性的生产,也要进行社会风险的评估。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的专家们可以组建咨询智库,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使政策的效应更好,使产业的发展更充分。

总之,除了研究传统领域的,套一句现在的时髦话就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非传统的风险防范的问题也应该很好地去研究。当然不是说风险管理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但是要作为一个因子和因素来研究和讨论。

(文字来自会议现场实录)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