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赏杏花,六月吃杏果,眼下正是笆斗杏成熟的季节。在河北省清河县陈村的果农们望着成片的杏林,脸上露出了笑容。如今,这些小小的笆斗杏俨然成了“致富果”。
近日,记者站在陈村的小山坡上放眼望去,红彤彤的笆斗杏尽收眼底,一片硕果累累的景象。据种植大户陈书营介绍,自己家种了50余亩杏,现在逐渐进入成熟期,每天都有人进园采摘。“我栽植杏树已经有20多年了,周边来采摘的特别多,还都是回头客。”
“老陈,杏成熟了没,能采摘了吗?”“可以了,直接过来吧!”在陈书营的手机里,建了七八个“采摘群”,“这几天都是咨询的,每年这个时候客户都会来采摘。”“游客为啥来这儿采摘?”记者问道。“因为咱陈村阳光充足、水质好,结出来的杏儿色鲜、甘甜润口、肉厚汁多呗。”一旁的村民抢着说。
“以前的陈村可不是这样的。”据陈村党支部书记陈保根介绍,陈村一带13个村地处黄河古道,土地沙化,只长茅草不长粮,曾是出了名的穷沙窝,脱贫致富对于群众来说难上加难。为了踏出一条致富路,当地的老百姓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尝试探索,才选择了种植耐受贫瘠的杏树来改变贫困面貌。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增加群众收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陈村的杏树全部进行了改良,除了麦黄杏、串枝红、丰元红等,大部分都是享有盛誉的“青沟蜜香核杏”,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笆斗杏。目前,果树占到全村土地总量的80%以上,杏树发展到300多亩,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绿起来的陈村,水清岸绿,空气清新,老百姓腰包也鼓了。原来贫瘠的黄土地也披上了“绿装”,偏僻的村庄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陈保根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亩地结杏果约4000余斤,按照3元一斤的价格,一亩地收入12000余元。
如今,陈村一带13个村,不仅种有杏树,还有山楂、桃、梨等果树,共计2万余亩,带动了13个村2100余户种植户致富增收。
“林果产业已成为镇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广阔的富民产业,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生态、经济、景观和社会等多种效益的共赢。”葛仙庄镇镇长刘彦路说,下一步,我们将充分调动区域林果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娱乐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使农民增收途径越来越宽,在致富道路上越走越远,幸福感越来越强。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