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树腐烂病综合防控技术
在“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丽丽教授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的联合攻关,揭示了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组成,进而系统阐明了病菌产生、传播、入侵、定殖扩展以及无症带菌规律,获得了“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群体主要由三个种构成”、“果树萌芽至幼果期是病菌传播入侵的高峰期”“树体无症带菌是导致病害常发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等重大新发现。据此提出了“早预警、诱抗性、阻侵入、毁残体”的苹果树腐烂病防控新策略,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针对性地研发出早期监测预警、树干淋刷药液阻止病菌入侵、树体抗病力激活三项关键技术,开出了“改治为防”的苹果树腐烂病防控“良方”。团队先后在我国苹果主产地陕西、山东、甘肃等9个省(区)建立试验示范点103个,培训各级技术人员、企业营销人员和果农50余万人次。
该技术体系推广面积达1923万亩,挽回损失174.7万吨,累计为果农增收节支94.5亿元,防治效果由常规方法的36.1%提升到89.2%。该技术荣获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我国苹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也为世界苹果安全生产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我国新一轮农作制度区划基本完成
在“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中,“粮食作物丰产增效资源配置机理与种植模式优化”项目基于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与自然资源要素时空匹配协调特征研究,建成全国作物生产与资源要素数据服务云平台、全国作物遥感成果开放服务系统。同时,建成了全国作物生产与资源要素数据和作物遥感监测平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新一轮我国农作制度区划,为粮食主产区作物生产要素匹配评价及种植制度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该模块汇集了1951-2017年全国逐日气象数据,全国2800多个县域单元作物生产分县数据,以及土地利用、土壤等数据,进行了我国熟制界限指标调整,完成了新的中国农作制区划、华北地区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适应性评价和布局优化、东北地区基于热量条件的玉米、水稻适宜性评价及布局优化,实现了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和作物生产数据“点、线、面、体”多维可视化空间分析,为我国种植结构调整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数据支持。“多熟农作制丰产增效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2019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全国作物生产与资源要素数据服务云平台可提供县域尺度的气候、土壤及作物生产数据下载、查询、统计等,实现不同农作区“点、线、面、体”数据多维可视化空间分析;全国作物遥感成果开放服务平台提供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1143个县(市、区),2017-2018年主要作物空间分布及面积的遥感监测结果,总体精度达到90%以上。新一轮农作制度区划体现了近30年气候变化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作物生产综合影响,实现了全国种植制度精准区划。
全国农作制度新区划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