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八闽大地看小康系列报道之二 这里,就是诗和远方

2020-09-01 15:25 来源: 编辑:暴佳然

曾经的她,“屋漏偏逢连夜雨”是内心深处最刺痛的童年记忆;

曾经的他,台风来临时把孩子放在岸边,只身跳进冰冷的水中守护漂泊的“家”;

曾经的他们,宁愿选择背井离乡、抛家舍业,也不愿留在这片世外桃源般的故土……

日前,记者走进福建宁德,见证闽东多个县(市、区)的群众苦尽甘来,过上小康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穷苦的日子已经过去,并将永远成为“过去”。

日子像茶的回甘一样甜

“半壁挂草厝,三代苦相依;遇天作大雨,全家无所避……”民谣中描绘的,是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村民过往的生活图景。

作为土生土长的赤溪村人,吴雪兰对此深有体会:“小时候家里太穷了。我家兄妹5个,别人家有木屋,我们家只有草屋,一到下雨天就到有木屋的邻居家去避雨。现在好了,我们赤溪村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很漂亮。”

吴雪兰,是赤溪村大沁白茶体验店的茶艺师。今年35岁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上班时,她在茶馆为客人表演茶艺、推介白茶,4岁的小女儿就在旁边的村民图书室阅览儿童读物。能够在家门口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吴雪兰说:“日子像茶的回甘一样甜。”

令记者没想到的是,除了在白茶体验店工作,吴雪兰还有另一个身份——“赤溪店·农家菜”的老板娘。在赤溪村的水街上,吴雪兰家的房屋与一片水塘静静相依,宁静的绿波映着远处的茶山,加上眼前白色外立面的一幢幢民房,美得如诗如画。

在吴雪兰家,一层的小院和屋里都放置了餐桌,客人可以边赏景边品茶,土鸡、糠鱼、木桶饭……当地的特色美食深受游客喜爱。吴雪兰说:“去年一年赚了十几万元,全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在赤溪,像吴雪兰一样告别穷日子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赤溪村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实施村庄立面改造、整村绿化美化等项目,让全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一幢幢白色的小楼在主街两侧分列。凭借经营白茶、开办农家乐等,村民们纷纷实现稳定增收。

赤溪村党总支部书记杜家住说,通过深入挖掘本村特色,大力发展农业和旅游业,2019年赤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2698元。

上岸船民富起来

在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村委会门前一间低矮的平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尽管和两旁的4层小楼粉刷成一个颜色,但低矮的“身姿”还是显得格格不入。

村里人告诉记者,这间房子就是20年前,连家船民第一次搬上岸时的“新居”。尽管只有40平方米,小小的前后两间,但对当时的村民来说,足以让一家人激动得彻夜难眠。

1997年以前,下岐村有名无实。全村的船民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一条小木船就是几代人的家,家连着船,船连着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以前吃住都在船上,一到天黑连电也没有。1999年第一次上岸搬进新家,晚上有了电灯照明,我们6口人高兴得不得了,比过年还热闹。”54岁的村民江成财说,祖祖辈辈都漂在海上,到自己这一代终于在岸上有了家。

回忆起船上的生活,江成财说:“有一年台风来了,船里进了水,所有东西都被打湿了。我把孩子抱到岸边,害怕风浪把船打翻,我和妻子一个在船头、一个在船尾,死命护着那条船,全部家当都在里面。”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1998年起,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3年内建房339幢,全村511户2310人全部搬迁上岸。从此,“连家船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能让上岸的“连家船民”“住下来、富起来”,下岐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水产养殖、海产品加工、商贸服务、工程建筑等产业。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9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814元。

“上岸后,我就去学养殖海蛏,两三年就赚了七八万元,还清了房款。后来去福州做工程,打桩、盖房子。我们渔民不怕吃苦,干活儿又快又好,所以赚到了钱。”当被问及家庭年收入,江成财腼腆地说,“反正几十万元是有了,不要问了……”大家都被他的话逗笑了。

“新老村民”都回来了

入伏后的闽东更加湿热难耐。但在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清风拂面,夹杂着淡淡的花香,古朴的民居、蜿蜒的小巷、平静的溪流,置身其间令人惬意。这样的美景不仅吸引着游客,还吸引了一大批“创客”。

在龙潭村,文创成为助推村子发展和带动村民增收的支柱型产业。随喜书屋/咖啡厅、檀舍·演真、龙潭酒博物馆……一间传统民居就是一个创意空间,充满文艺气息。民居里,“创客”们或制作手工艺品,或绘画写作,或创作民谣歌曲,无论是眼前的景,还是身边的人,都“仙得很”。

“我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的就是陶瓷制作。两年前,我看到龙潭村正在打造文创古村落,考察后就决定留下来。”来自江西的手工“创客”演真说,当地提供了优厚的条件,贴息贷款30万元,装修有统一的设计和施工,在确保风格与环境相契合的同时,还节省了开支。如果自己请人打造,仅装修就得上百万元。现在,檀舍已经成为提供陶瓷制作、绘画创作、民宿、简餐等多种服务的个性化空间,每晚都有很多年轻人聚在这里交流创意。

据介绍,2017年,龙潭村文创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启动后,屏南县在“人”字上做足了文章。“引进高人”驻村主持文化创意项目,给足才华施展空间推进项目实施;“发动主人”参加公益艺术培训,通过村委平台把闲置的老屋出租改建成公共文化空间、艺术空间,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创业环境;“引来新人”吸引城里人成为“新村民”,为“新村民”代修代建,颁发居住证,营造美好生活的新方式让新老村民更融洽;“召回亲人”发展新业态,让外出村民坚信故乡发展的美好前景,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2017年前,有着1400多人的龙潭村只剩下100余名老人和孩子,进村还要徒步;如今,已有500多名村民返乡创业,还有200多名“新村民”在这里扎根,龙潭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作为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的总策划师,艺术家林正碌表示:“智能时代,人被极大地解放出来,回归自然、回归田园,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文创爱好者和村民一起创作、一起生活,用他们的作品、短视频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构想。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小康。”

“能创作好的作品,拥有可观的收入,还能陪伴家人,亲近自然,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有网友留言说,龙潭就是他们眼中的‘诗和远方’。”演真兴奋地说。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