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作者:李锐
  • 2020-11-13 14:29:01

本网讯(记者  李锐)10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科院大约每年投入2000多万元作为科技扶贫专项经费,同时结合各帮扶地区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中科院的人才、智力的优势,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坚持增产增收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在贫困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中科院扶贫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也是我国科技扶贫的一个先行者和主力军。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科院的扶贫方式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注重科技“造血”,因地制宜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例如帮助贵州省水城县形成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从1996年开始,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广西环江县设立了“异地扶贫”的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三是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扶贫不仅是“输血”,关键是“造血”。中科院着眼未来,部署教育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在内蒙古的库伦旗和贵州省水城县共建了4所小学和幼儿园,提升教育水平。还有在内蒙古库伦旗开展各类心理帮扶活动,覆盖了1500多个家庭、当地的教师、一线扶贫干部等人群。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科院一共派出科技副职、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扶贫干部300多名,几百名科研人员奋斗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以各种方式参与扶贫工作。目前,中科院负责的广西环江县、内蒙古库伦旗、贵州省水城县和贵州省六枝特区4个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