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深壹度 详情

如何让水果更有“水果味儿”?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颜旭 祁倩倩
  • 2024-05-08 17:44:44

水果变甜确实存在,但甜度只是水果品质众多指标中的一个而已,绝对不是唯一的发展方向,最终还是要让水果有“水果味儿”。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资深的果树学专家,李冰冰见惯了“水果界”的各种热搜,但最近这个让她觉得有点新鲜:网友们吐槽水果越来越甜了,千篇一律的甜让人吃起来有点腻,呼唤水果要有“水果味儿”。她仔细想了想,“最近几年跟过去二三十年相比,水果口感甜度确实普遍提高了,这也有科研数据上的支撑。”她认真看了下网友们的讨论,比起结论,大家其实更多的是疑问:很甜是不是就是高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趋势?是添加了什么东西吗?会影响健康吗?“这里面有很多认知误区需要澄清。更何况,越来越甜肯定不是唯一的方向。”如果让她“制造”一个热搜,“水果口味要多元化”才是她想呼吁的,“一定是要满足更多人群更多样的需求。”

  中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靖凯也看到了这个热搜,他觉得人们肯定是担心是否添加了甜蜜素等食品添加剂。作为一个研究了二三十年苹果的新农人,他很笃定“苹果上是绝无可能的”。公司研发的“雪苹果”深受好评,“确实是比其他品种的苹果甜一些,但人们愿意回购还是因为好吃。”

  水果变甜不仅牵动消费者的神经,也始终是科研人员、行业从业者关注的重点。他们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塑造消费者的味蕾。消费者对美味更高的需求、口感的变化,也会成为科研攻关的风向标,促使他们不断调整方向,修正目标。大家身处行业的不同位置,但对这个热搜却有着共同的情感——喜忧参半,和对未来共同的期盼。“这个现象确实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也有很多误区需要澄清。但甜度只是水果品质众多指标中的一个而已,绝对不是唯一的发展方向,最终还是要让水果有‘水果味儿’啊。”

图片

  甜,究竟是什么?

  甜是一种感觉,一种味道,它也可以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衡量,比如测量可溶性固形物,更通俗的理解就是含糖量。“因为可溶性固形物里面其它可溶性物质,比如维生素等的含量很少,大部分其实就是糖。”李冰冰告诉记者。对于周靖凯来说,为了确保苹果的口感,他会去测可溶性固形物,出于实操性和便捷性,他会据此大概推测一下糖酸比:如果它的数值在14%-16%范围内,就说明糖酸比的分配比例比较合理,如果它的数值超过16%,一般就认为糖酸比失衡了。“所以它讲究的是一个平衡。如果数值太高,会吃不到酸味,更吃不到水果自身的清香味,但如果太低的话,也会没有口感。”周靖凯说。

  而且尝着甜,并不一定等于含糖量高。李冰冰举了个例子,就像西瓜,我们吃着很甜,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只有12%左右,因为它的含酸比低。山楂,吃起来很酸,但是含糖量很高,到了22%,大家之所以没觉得甜,是因为它含酸比高。网友们觉得变甜最明显的草莓,最甜品种的含糖量也就是15%。所以尝着甜不甜,跟酸度、糖酸比都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水果中既含有甜也含有酸,在含糖量相近的前提下,如果酸度低,人们就会觉得更甜一些,如果酸度高,甜度要很高,才能压倒酸味。说白了,口感上的甜,其实是糖和酸在味蕾中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口中风味浓郁的水果,一般糖酸含量都会较高,同时糖酸比较为均衡。

图片李冰冰(右一)在实验室与学生一起观察草莓脱毒苗生长状态。 受访者供图

  此外,李冰冰解释,甜度主要来自含糖类的物质,在水果里面主要是蔗糖、果糖、葡萄糖。但这三种糖在比例不同的情况下,尝起来的味道更是不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还会产生更多更复杂的风味,影响人们对甜度的感觉。同时,水果中的香气和其他成分,也会让人觉得甜,但并不是糖度带来的甜味。比如有些品种的草莓尝着甜,可能与其自身的香味组成有关系,人们闻起来都会觉得甜甜的。

  真的是越来越甜吗?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水果确实在变甜,这是育种和栽培上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广大消费者的福音。”中国果树研究所西昌综合试验站副站长李春雨说,最开始的野生水果品种,一般都是又小又酸。经过二三十年人工不断地驯化、改良,调整糖酸比,肯定会越来越甜。

  “从科研上来讲,提高可溶性固形物不仅仅是为了口感,还是为了给人体提供必需的能量。它的含量越高,水果的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就越高。”李春雨说,不仅如此,我们肯定也希望水果越来越耐储运,这样我们才能足不出户就吃到全国各地的水果。而要想满足这个要求,就要提高水果的硬度。此外,有些消费者偏爱脆口水果,这些都需要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更何况,糖本身对水果的风味也有重要贡献,和酸度一起,通过构成不同糖酸比,来影响水果的基础风味。

  糖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口感,对水果自身也不可或缺。“就像人需要吃粮食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样,对果实细胞来讲,糖大概就扮演了“粮食”这样的角色,作为能量物质,是整个细胞运转的基础。”李冰冰补充道,尽管糖这么重要,但我们绝对不会无上限地提高甜度,毕竟甜得发齁也没有人能接受。更多的是要兼顾糖酸比和香气,糖酸比要在合理范围内,口感才更丰富。

  中惠农业推出的烟霞红苹果,因为好吃又好看,又在11月份下雪的时候采摘,被消费者们叫做“雪苹果”。“它确实糖度很高,在14%-16%之间。”周靖凯告诉记者,市面上一般苹果的糖度最多在12%左右,14%-16%算是到顶了,再甜的话,就会把它的酸味或者苹果本身的香气都掩盖了,就不好吃了。他一再强调,甜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样确实越甜越好吃,但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适得其反了。

  “雪苹果”之所以能到较高的甜度,是因为延长了挂果期。“这样它可以在树上积累更多的养分,转色期温差大,也有利于糖分、营养物质的增长,口感也会比较酥脆。”周靖凯解释道。

图片图为中惠农业公司推出的“雪苹果”。

  为什么会变甜?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水果的甜度主要受光温水肥影响。一般光照越充足,光合作用就越活跃,碳水化合物就累积得越多,含糖量就越高。还有就是温差,水果在转色期温差大,含糖量就积累地快。新疆的水果为什么这么甜,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大,可溶性固形物、营养物质积累得多。

  在肥水管理上,一定得在转色成熟期适当地控水,合理的施肥也能提升水果含糖量。“葡萄甜度的提高就得益于精准化施肥体系的建立,能够针对性地进行肥料补充。一方面可以降低肥料的投入,另一方面更好地提升了树体的养分供应,实现营养的精准补给。”李春雨说。

  “但最根本的决定因素还是种质,最原始的品种特性,就决定了它甜度的天花板,光温水肥的作用都无法突破这个上限。”李冰冰补充道。她还举了草莓的例子,在2015年之前,“章姬”草莓的市场占有率还是比较高的,另外来自欧美的一些草莓品种虽然主要用于加工,但也还有一定的比例用于鲜食。在2015年之后,“红颜”草莓在市场上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它综合性状非常好,有一定的硬度,同时香气、糖酸比都比较合适,管理方便、品质也相对稳定。

  如果主要栽培品种过于单一,也会让人们觉得现在的水果没有过去的味道。“其实如今我们吃到的很多水果,品种上就和过去不同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味蕾对甜味的选择,市场不断优胜劣汰,我们吃到的就是更甜的品种。”李冰冰说。

  变甜这件事也是科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结果。“毕竟我们搞科研的,最终都是为了让人们吃到更好吃的水果。人们肯定愿意吃甜的,不愿意吃苦的。过去水果不够甜,是技术达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王海波说,人对糖是会上瘾的,水果育种看重含糖量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趋势。过去口味相对偏酸的欧美国家,现在育种也注重含糖量。而大部分的中国消费者都是喜欢偏甜的品种,只是北方部分地区,比如东北和内蒙古保留了对偏酸口味的喜爱。

图片王海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田间,进行葡萄养分管理的培训。 受访者供图

  就拿现在十分畅销的阳光玫瑰葡萄来说,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以301份葡萄种质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对比各品种的可溶性糖综合含量,阳光玫瑰属于高果糖、高甜度品种,在301份葡萄中可以排进前10%。

  最后,之所以大家觉得越来越甜,是因为商家挑选了偏甜的品种在市面上售卖。“商家为了能卖个好价钱,卖得多,一般会挑选符合大多数人偏好的品种售卖,比如偏甜的,个头大的,长得好看的,而且含糖量用折光仪很容易测出来。”在百果园负责采购的高耿亮说,决定采购哪个品种的一大因素便是门店的销售量。拿葡萄来说,目前他采购最多的品种还是阳光玫瑰,“说白了就是大家爱吃哪个,哪个卖得好,我就采购哪个。”

图片图为王海波(右一)在辽宁省北镇市指导设施促早栽培阳光玫瑰标准化生产。 受访者供图

  经销商方面对水果甜度也做了具体的要求,按照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对水果进行了分级。比如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在14%以上属于精品果,收购价格和其他苹果就会拉开差距。也就是说,一般含糖量越高,价格也就越高,商家获利就越多,自然就更愿意卖更甜的品种。

  “这么看下来,好像产业链条上的每一环都在往更甜的方向发展,那我们要朝着变甜的方向一路狂飙了吗?”记者问道。

  李冰冰给降了降温,“就算现在大家普遍觉得水果变甜了,甜度的提升也不是光解决育种就一劳永逸了,要想保持更稳定、更长周期的高品质水果供应,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拿草莓这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水果来说,保持相对稳定、适宜的气温以维持它的糖度和口感,目前来说还是很大的挑战。哪怕是设施栽培,也不是完全脱离自然条件的。比如气温变低,温室大棚内的温度也会降低,只是棚内温度降得慢一点而已,光照不好的时候,棚内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也对育种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提升口感,还要让草莓容易管理、品质稳定,也就是对极端天气和病虫害不那么敏感。

  越来越甜,有猫腻吗?

  在“水果越来越甜”的热搜下面,很多网友表示了担心和质疑,“水果变甜不会是加了什么东西吧。”“一句话总结为什么水果变甜:药水养大的。”

  北京华商草莓庄园负责人莫东发觉得很冤,他想不通为什么消费者认为水果变甜了一定是加了科技与“狠活”,“这比我正常管理的成本还大,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谁会去干?”

  他算了笔实在的账,“你想想,现在草莓成熟时我一天卖的量就很大了,根本忙不过来。如果再添加甜蜜素的话,就得增加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还要冒着草莓病害、违反国家标准的风险,根本得不偿失。即便这些都忽略不计,添加的甜味剂就只是甜而已,没有任何香气和口感。现在消费者嘴巴刁得很,不会愿意买的。”

  他几年前就听说过这类谣言,不明白为什么又卷土重来。前些年,一些关于果农使用甜蜜素让柑橘变甜的谣言不胫而走,在网上广泛传播后,引起部分消费者的恐慌,加之近年来农产品安全的新闻时有发生,当“水果”和“甜”成为热搜,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甜味剂,从而谈“甜”色变,避“添加剂”不及。

  在一片众声纷纭中,甜蜜素,被网友们拿来当作了水果变甜的“罪魁祸首”。作为一种人工制造的食品添加剂,甜蜜素的化学名称叫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但价格却不到其三分之一,在日常的食品、日用品中都广泛应用。记者此次采访的所有专家均表示,甜蜜素的使用和剂量都受到国家标准的管控,并不被允许添加到生鲜食品中。也就是说,在生鲜水果中使用甜蜜素,属于违法行为。

  李冰冰也看到了网上传言用浸泡、注射、喷洒等方式给水果打甜蜜素的说法,“应该不会有人信吧”。她觉得这个谣言“太小儿科”:“如果喷施甜蜜素,它只能附着在表面,效果有限。如果用注射的方法,小的水果成本太高;像西瓜一样大体积的水果,如果采用注射的方式人工‘增甜’,首先它就不容易扩散,即便能扩散成功,那甜味也不会均匀,而且最重要的是,注射会破坏植物细胞壁,使水果在短时间内就腐烂变质,对于商家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李春雨也觉得很离谱,甚至有些无奈,“我觉得这个谣言,本身就没什么科技含量。我们用的各种物质施加于果树以后,果树都要经过光合作用进行合成吸收,最终往果肉里面输送的物质成分,是非常明确的,不可能平白无故的多出几个新成分出来。”而且令他困惑的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这些“无厘头”的传言,“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明白了。我们喝牛奶是为了补充氨基酸,为什么不把牛奶直接静脉注射?拿牛奶挂吊瓶岂不是补充得更快?大家一听就觉得很荒谬。因为我们不管吃什么都要先经过消化,有益的物质才会被人体吸收,不好的排出体外。所以果树也是一样,人根本无法通过外力添加。”

  这些关于甜味剂的谣言属于无稽之谈也好,天方夜谭也罢,李冰冰在澄清的同时也表示了一份理解,“消费者们将一些添加剂视为洪水猛兽,无非是因为大家对健康越来越关注了。”但似乎还存在一个误区:在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中,纯天然、无添加,就是健康的代名词,从而将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当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东西。“其实,植物本身就会合成生长调节剂类的物质,它在种植环节的合理施用,类似于肥料补给,能够更好地调配水果生长代谢所需要的物质,对人体健康也不会有影响。”李冰冰解释道,“相反,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生长调节剂,还能帮助农户实现增产、缩短成熟周期以及改善外观品质的目的。但前提一定是科学合理施用,施用过量会不利于果实生长,无法形成优质的商品果。”

  有“水果味儿”,还要做什么?

  记者站在莫东发的草莓园里,草莓的香味阵阵扑鼻,忍不住大口呼吸,想把这股味道撑满五脏六腑,让身心都得到抚慰。忍不住摘了几颗尝了尝,不同品种的草莓也有不同的口感,有的带一点香水味,有的酸甜可口,但都不是单纯的甜味,就像书本散发的书香一样,是属于草莓自身的味道。

  “这就是香气,是我们在水果培育上最重要的目标。”李冰冰告诉记者,“其实就是人们口中的‘水果味儿’。”在“水果变甜”的热搜下面,大家也是纷纷呼唤“水果要有‘水果味儿’”。虽然科学家跟消费者追求的方向一致,但有时会有点不同步。李冰冰以草莓举例,草莓的驯化时间比较短,从野生异源八倍体物种进化到现在的栽培品种,只有不到400年的时间,人工选择时,一般首选的驯化指标是大小、颜色和甜度,相对而言草莓的香气被有所忽略。她也觉得,比起野生草莓,超市里的草莓已经没有那么香了。

  而且,在“变甜”和“有香气”上,后者的难度更大。水果变甜,在育种的大方向上主要是调整蔗糖、果糖、葡萄糖这三种糖分的构成与比例,调整和筛选不同风味的品种即可。但就“水果味”来讲,光草莓的基础特征性香气就有300多种,因此在培育更有“草莓味”的草莓上,育种方面的挑战会更大。“我们现在也在不断探索,想把野生资源再重新驯化一遍,改用新的技术进行编辑,把原来野生种的香气保留住,在这个基础上再调整糖或其他成分,看看能不能找回丢失的‘草莓味’。”李冰冰说。

  糖度、酸度、香气、口感……这些要素组合优化的结果,说白了其实只有一个非常主观的评价标准:好不好吃。记者采访的水果从业人员也都表示,不会拿糖度当成唯一的标准,要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不同水果口味的需求。对于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家们来说,水果育种的目标从来也都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要保留每一种水果独特的味道,我们永远是往提升品质、更好吃、风味更浓上去努力。当然,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需求、当下水果的销售模式,也同样要考虑到。”李冰冰说。

  “那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水果的香气呢?”记者问道。

  “如果说育种决定了水果有没有香味,那么栽培手段可能就是让水果味更浓郁或更寡淡的加减法。”李春雨说,经验丰富的水果种植户都知道一句话,叫逆境出品质,是指当作物在成熟期时,生长环境越是恶劣,果实的品质反而更能发挥出来,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理性适应。香气浓郁的关键也在这儿,从外部环境来看,光照强度高、昼夜温差大,果实中积累的营养物质高,水果香味就浓郁。其次,水果香气也与植物的根系和一些活性酶蛋白有关系。

  “虽说光照、昼夜温差是自然决定的,我们很难人为干涉,但在种植环节,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改善树体的养分供应,通过使用一些特种肥料或是微生物菌剂,来影响提高树体的酶蛋白活性,进而影响果实中芳香类物质的积累,让水果更加有‘水果味儿’。”李春雨说。

  既然大家殊途同归,那么水果有“水果味儿”,这一天终会来到,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儿时的记忆定会重现,我们也不用花时间精心甄别,放心、好吃的水果定会成为我们身边随手可得的美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祁倩倩

图片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