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RNA负调控Bt杀线虫蛋白欺骗宿主趋避行为新机制
昆虫和线虫容易对生物农药中的活性成分产生趋避行为而导致相关产品杀虫效果降低。在“活体生物农药增效及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项目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戈峰项目组以苏云金芽孢杆菌(Bt)和线虫为模型,揭示了一种由small RNA介导的病原菌欺骗宿主趋避行为的新策略。该项目组发现一种新型sRNA在体外抑制Bt杀线虫毒素Cry5B的表达以欺骗宿主的拒食行为,然而一旦进入宿主体内,抑制作用解除,Cry5B毒素可大量表达,从而帮助Bt更高效杀死宿主。
该研究为高效速效Bt制剂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启示在生物农药开发中需应对靶标害虫的趋避行为,提高生物农药被取食的概率及现有产品的性能,进一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该机制为发展基于多生防因子协同控害功能的区域性病虫害生态调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等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由small RNA介导的病原菌欺骗宿主趋避行为的新策略
二、以性诱为核心的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西南马铃薯产区块茎蛾危害严重的问题,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共性技术研究课题与区域技术研究课题密切合作,于2019年5月在云南省马龙区,对性诱剂为主的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现场评价。
国内五位知名专家团队形成如下意见:研制了反-4,顺-7-十三碳二烯-1-醇醋酸酯和反-4,顺-7-十三碳三烯-1-醇醋酸酯两种主要性信息素成分的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新配方,与原有性诱剂相比,诱蛾效果提高了70%;获得了针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高效虫生真菌生防制剂(白僵菌,编号PTW-Bb),该菌株室内1龄幼虫毒力高达98.1%,田间防效达到35.4%;明确了马铃薯块茎蛾在云南的发生规律,阐明了年发生10-11代,第5-7代幼虫为主要危害期,确定了以成虫性诱剂为主、幼虫白僵菌生物防治为辅的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技术。
评价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对马铃薯块茎蛾发生规律、监测预警、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集成了性诱剂为主的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技术,控制害虫的效果显著,为保障马铃薯化学农药的减施增效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该项技术整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配方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