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中国(洛阳)沟域生态经济发展论坛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图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作主题发言。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议,今天上午应该说是一场思想盛宴,感到这次参加会议特别有意义,下面我给大家汇报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地域模式。
这是世行2018年布置的项目,在国家层面是由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在推动的,河南省财政厅和农业农村厅在具体落实。从2018年起到现在,连续做了3年了,今天给大家汇报的是4个专题之一的内容。
给大家汇报3个方面:
第一,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意义重大。
第二,黄河领域乡村产业振兴的地域模式探索。
第三,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举措。
先看第一个方面,产业振兴的意义,我想不用展开多讲,上午几位领导讲得特别好。
第一,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历史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尽管我们知道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但只有有了产业,有了就业,老百姓的收入才会有保证。
第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直接抓手。
第三,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第四,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第五,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
黄河流域乡村产业振兴的地域模式,今天主要讲河南境内的,我们现在已经做的几个方面。
第一,确保粮食安全模式,这个不用展开多讲,河南省作为产粮大省,这些年做得非常扎实。
第二,地方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种植模式,这是北方若干农区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模式。在我们河南省郑州旁边的高村乡的刘沟村,连续发展石榴4.5万亩,成为当地老百姓致富的一个项目。
南阳的西峡县香菇种植总产量突破20万吨,去年食用菌光出口14.3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县级第一。河阴石榴还有西峡的香菇现在都成为中国农业的著名品牌。
第三,丘陵山区的全域旅游模式。大家注意我为什么讲丘陵山区的全域旅游模式,最近这一段全省各地都在学习全域旅游,很多地方都想干全域旅游,一般不行,只有丘陵山区干这个可行。所以,包括我们今天洛阳的沟域经济,实际它还是属于丘陵山区。现在做的比较好的咱们栾川的全域旅游,2011年接待人1638万,旅游总收入96亿多。
去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新县去视察。它是一个山区小县,而且它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小县,它的概念和城市郊区不是一个概念,接待游客占比非常低,去年接待了10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8.8亿元。他们所有的行政村全部做了独立的规划,非常细。
第四,巧媳妇工程。这个是我们河南省妇联和服装协会推进的,巧媳妇就是这几年在东南沿海的服装产业,向东南亚国家和内地转移过程中,现在组织了大量的服装向河南省转移。六个地市2020年服装产业产值大概有4000亿,去年是3100亿。西平县刚刚做了3年,去年产值50亿,淮滨县去年产值119亿,推进的速度非常快。有些企业从浙江或者从福建回来,最多一个企业一次迁回来12000人。
第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我们知道河南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好多地方做的非常好,非常著名的张村乡裴寨村,前段时间专门去一趟,现在一个村的集体企业,一年的税收去年是3.56亿,老百姓每家住的小二层楼都是集体盖的,非常漂亮。另外新密市的超化镇黄古寺村,目前这个村的村容村貌跟欧洲、德国的小农村非常类似,每家盖的小二层楼,门前是花园,房后是菜地,非常漂亮。
第六,特色小镇模式。我们获嘉县有个同盟古镇,跟袁家村集团合作,搞了同盟古镇袁家村文旅小镇。其实去年才开始投入使用,现在接待量就非常大。还有魏家坡,其实就在洛阳旁边,运行的情况非常好。
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有战略举措方面建议。
第一,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第二,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第三,培育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第四,立足于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全球80%的产业都是产业集群创造,适合在什么地方干,这一块全干这一个产业,上游中游下游才有生命力。
第五,用好深化改革的法宝。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我们知道无论是早期的小岗村的突破还是1992年以后城市的突破,全中国人民都在沿着两条路子走。
1,劳动是财富之父。
2,土地是财富之母。
第六,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总结前面这几条得出几个方面的想法:
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时不我待。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产业振兴真正能让老百姓致富。
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是新的中国农村发展革命。多少年,我们发展中心都压在政府,这些年城市包括我们的大城市最赚钱的还是地,地来自农民,买地赚的收益给农民少。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努力。
四,积极探索城乡之间的资本市场,现在之所以工商资本不敢下乡,确实是法律和政策法规方面的障碍太大。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建设的政治保证。
(内容来源:会议现场文字实录)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