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

2021-03-30 17:18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兰宇

“过年我不跟你回去了。”

“那你要去哪?”

“当然是回娘家,我跟了你这二十多年就从来没和父母过过年。你晓得我爹八十六了,今年小中风以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们也是看一眼少一眼了。”

“初三四我都跟你回去的嘛。”邹学宏这才把目光转向妻子。

从2004年开始,邹学宏夫妻二人便过着了年复一年、无比“单调”的春节:每年初一,妻子跟着他走街串巷贴大红广告;初二,他去走亲戚,妻子去村里借大锅大灶、桌椅板凳;初三,他积极张罗捐资助学活动,妻子则从清晨到半夜,张罗饭菜、收拾、洗碗等。这些年,妻子一直在他身后默默付出,但内心对父母的歉疚,终于抑制不住地喷涌了出来。

“今年高速通了,我们初二办捐资助学,初三就去你家,只要两个小时就到啦,行了嘛。”

“今年各地都提倡就地过年,真有心捐款的人会转账给你,村里不会有几个人的,你去办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动有什么意思?”

此时,邹学宏那双厚镜片下的小眼睛眯起了一些,他转头望向窗外奔涌不息的龙川江,冬日的江水既浅且清,几乎可以看清江底的鹅卵石,可他的心中却泛起了疑云,同妻子的谈话仿佛一颗石子激起云涌,让他觉得前路更加迷茫了。

是啊,几位长期支持捐资助学而身在外省的好心人都已通过转账继续捐助,但数字累积越来越大的捐款账目和随着乡亲们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而鲜有困难到无力上学的情况已为邹学宏惹来了不少质疑。坚持了17年的捐资助学还要办下去吗?冬日的暖阳和心底的焦虑让他已经泛白的短发在细细汗珠中更有了些银丝的味道。他的嘴一撇:“吃力不讨好也要办,到时候把你和儿子送回你老家,我自己去办。”

现任云南烟叶复烤有限责任公司楚雄复烤厂第二党支部书记的邹学宏是楚雄州姚安县付家湾村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九十年代初,付家湾村的村民听说村里终于有人考上了大学无不喜出望外,可邹家却为学费犯了难。最终,邹学宏靠着乡亲们一元两元、一角两角拼拼凑凑度过了大学四年。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他奋力拼搏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可每每回到付家湾村,看到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当上学的年纪却已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一问都说家里没钱供自己上学,上学不如放牛种地对家里帮助大,这样的回答总让他无比痛心。他深知国家经济在发展,大家不是真贫困到无力供孩子读书,山沟里仍有部分人把读书看作一件“不划算”的事。这让经济逐渐宽裕的他开始思考,要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并重视教育和知识的力量。

2004年春节,邹学宏趁外出人员返乡过年,村里人数最多的时机,走访失学孩子及家人,确定了助学方式和助学倡议书,发动吃到读书甜头、在外工作的爱心人士,动员村民,自费在家中组织起了第一届捐资助学活动,12名爱心人士共捐资1750元,当场分发给在读大学生和因贫失学儿童。

17年来,邹学宏总是在春节忙着与乡亲们沟通助学活动事宜,从策划、修订倡议书,到组织现场捐助,记录、向贫困学生分配助学金、向村民公示捐资和支出过程明细,无一不与家人一起亲历亲为。捐资人数从最初的12人增加到96人,捐款金额也由第一年的1750元增加到2020年的20000多元,共计800多人次捐款14万余元,资助25名大学生、40多名高中(中专)和中小学生。受资助的大学生已经有24人(其中研究生一名)走上了公务员、教师、医生和企业等工作岗位。

可如今,乡亲们条件越来越好,被资助越来越让人觉得没面子,捐助款有些用不出去了,结余了两万多元。

2020年除夕,邹学宏只身回到付家湾村,没等先回家,马上就把满满一车的米和油往一户户困难老人家中送去,在和一位老人唠过家常正要离去时,刚好碰到了老人的儿子从外地回家。邹学宏热情地说:“回来了呀,今年活动改成初二了,到时候来我家啊!”对方竟支吾着没有明确参加与否,可他以前明明是每年都到场啊。

晚间与老父亲围炉温酒时,才知道村里对自己组织的捐资助学活动已有了质疑,说什么拿着大家的钱长自己的脸,钱既然够多了,还捐什么呢,甚至有人对近两年资金去向有疑问。说到这,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今天会受到冷落。

“要不明天我重新写一份告示,把钱全都还给大家,捐资助学到此为止算了?”邹学宏带着三分酒意、七分无奈地问父亲。

“嗯,也好嘛,但今年还有一个大学生啊。”

“她家条件不错,不需要。”邹学宏更沮丧了。

“你别忘了当年是怎么读的大学,你敢说你这些年的奋斗成果不是因为大家的支持让你更加努力得来的?”父亲有些酒意的脸更红了一些……

醉意阑珊的他直到天蒙蒙亮时才睡着。捐资助学在今天的意义究竟还有多少?他回答不了自己;剩余的款项该怎么用?他没有头绪;这些年亏欠家人还要受乡亲的冷落,自己到底是对是错?这些问题到了梦里仍在纠缠他。

早上,一个电话把他从梦里拽了出来。电话那头是一个乡音已走样但意气风发的青年男子声音:“邹叔叔,今年还要搞捐资助学吧,我加了您的微信,请通过一下,我把我和同事朋友的一点心意转过来。”

“不一定办了,谢谢你的善心。”

“要办啊,是不是没人捐款啊?我这边可以多捐一点呀。”

“那倒不是……”

“那赶紧通过一下,当年我是靠着大家资助从付家湾走出来的,这份恩情激励我在外面努力工作,不负大家的期望,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助人为乐的传承不能丢啊。不说了叔叔,我这里组织的捐资助老活动正在忙呢,您记着收一下款啊。”电话匆匆挂了。

“传承”,邹学宏反复品味着这两个字。捐资助学在经济上的帮助作用可能已很有限,那把它作为一份对孩子们勤学上进的奖励和未来成材回馈社会的期望可不可以呢?没错,应该如此,自己和刚才电话里的青年不都是受到感召才在社会中尽力发光发热吗?付家湾村出去的人要有这份传承,要办下去,坚决办下去,至于多余的款项,刚就收到了一个好建议啊。邹学宏心中总算拨云见日。

在一整天修改活动规则、重新宣传之后,大年初二,付家湾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及孤寡老人齐聚党员活动室,或是向年轻人讲着这家那家的“历史”,或是教小朋友做过去的游戏、唱古老的山歌,或是打牌下棋,或是老老少少一起弹着弦子跳左脚舞。正当邹学宏贴着写有“好心人好乡亲不忘初心奉献真情圆学子心愿;新时代新思想牢记使命助学敬老塑乡梓新容”的大红对联,一个熟悉的声音从背后传来:“不止助学还敬老了?邹学宏你这事情越办越大了嘛。”

回头一看原来是妻子和儿子到了,他回答:“大家的钱要用好嘛。你们怎么来了?还这么早到。”

“你儿子想把他在大学攒的钱亲手捐给今年的大学生。”

“好得很,不过你要找你大伯去说了,他今年做轮值主席。”

“新鲜啊,还弄出轮值主席了。”儿子很好奇。

“不然你妈整天说让她回不了家还要受累,现在就让大家轮流坐庄嘛。”邹学宏半开玩笑地说。

“你不坚守了?”妻子装作轻蔑地问。

他无不骄傲地答:“我们天天说守正创新,坚守也要创新形式啦。这边的老人慰问完,我明天就跟你回家。”

“急什么,就让我在你家多待会儿吧。”

他想笑又忍住:“那你们两个去把爹接过来,几个老倌下棋正缺对手呢。”

作者:来恩祺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