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峰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北部,主峰海拔高1291米,西倚太行山脉,南有永定河大峡谷萦绕。
夏日黄昏,飞霞尽染,妙峰山旅游风景区6000多亩玫瑰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漫山遍野。“不光夏天、春天,秋天这里也很美。妙峰山红叶红如火,衬着金黄和翠绿,像一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当地村民自豪地说道,作为北京小西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妙峰山山势雄峻,五峰并举。景区内枫林、松林、杏林、黄栌,满眼红叶如火,万叶斑斓,十分壮观。相比它处,秋季妙峰山红叶妙在笼山络野,几乎毫无杂质,让人目不暇接。在“北京最美乡村路”妙峰山路,还蕴藏着一条革命时期重要的情报战线——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
联络站纪念馆坐落于涧沟村内。从1939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社会部在平西开展交通联络任务到1949年1月北平解放,这个站的工作从来没有间断过。近10年的时间里,近百名情报工作人员,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第三任情报站站长梁波就是其中的一位。
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
梁波原名杨思忠,1909年出生于天津,少年时代就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首次接触了马列主义。涧沟村村民赵权说:“我太爷爷、爷爷都是这个地方的革命老兵,我爷爷特别敬佩梁波站长,他俩是好朋友、好战友。”28岁时,梁波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6年后,34岁的梁波被派进了妙峰山,接任了平西情报站站长。
梁波一直把老百姓的事放在首位。当时情报工作人员住在大山沟中,物资药品都很缺乏,生活十分艰苦。几个村干部一年到头跑工作,没有分文报酬,家里经常是五六口人盖一条被子,孩子们有时甚至连粥都喝不上,只能和大人一起吃树叶。梁波看到这些,心里十分难受,主动借钱给村干部们,让他们到外地买牲口,弄回来贩卖赚几个钱,让孩子们过年时可以吃上一顿饺子。梁波是大学生出身,却丝毫没有知识分子的架子,闲余时间,他和同志们一起用小拐磨磨面,带领大家种西红柿、土豆,他让村干部把乡亲们集中到一起,给大伙儿讲国际国内的形势并鼓励周围的群众说:“咱们现在虽然困难一些,但胜利最终是属于咱们的。”就这样,梁波与涧沟村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们和小孩子都亲切地称他“老梁”。
为了详尽、快捷、准确地掌握情报,梁波经常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到敌占区的北安河鹫峰一带和北平城里来的交通员当面交谈,这样交通员就可以不用进山,当天返回北平。
复原的收发情报山洞。
1947年9月,国民党调集大批人马准备进攻平西解放区。9月17日,北平城中的交通员要来汇报重要情报,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梁波坚持自己出山到七王坟和交通员接头,碰头后,梁波在撤离途中遇到了敌军大部队的围堵,不幸被敌人发现,为了掩护战友突出重围送走情报,梁波独自留下销毁文件,他对身边的战友说:“如果走不了,我们就隐蔽起来。记住,我们联络员决不能被敌人俘虏,只能牺牲!”最终,梁波没有逃离敌人的魔爪。凶狠的敌人把刺刀刺进梁波同志的胸膛,鲜血溅在旁边的石头上,溅在周围的玫瑰树上,溅在猩红似火的枫叶上,37岁的他倒在妙峰山的山梁上。
战火的硝烟已经散去,“平西情报联络站”的革命前辈和先烈们,像党的隐蔽战线璀璨星空中的点点繁星。众多的无名英雄们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用自己的智慧、鲜血乃至生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如今,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作为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网红打卡地”,是北京市首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家国家级安全教育基地。近年来,门头沟区已成功创建15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涧沟村在区委、妙峰山镇党委的扶持下,充分挖掘隐蔽战线红色资源,系统梳理平西情报站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革命先烈们拳拳报国的感人事迹,着力打造有代表性、影响力的红色村域品牌,进一步激发“红色门头沟”党建活力,为革命老区发展注入新的增长点。
游客体验收发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庆国 王芳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