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为民办实事”——行政检察与民同行系列典型案例(第一批),以此引导全国检察机关行政检察部门以深化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工作为牵引,常态化解民忧破难题。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共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案件2916件。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有关于行政赔偿的监督案件,如唐某诉河北省某市食药监局确认违法扣押物品检察监督案;有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案件,如倪某某诉浙江省文物局政府信息公开检察监督案;有工伤认定及赔偿领域的监督案件,如杨小某等四人诉安徽省某市人社局工伤认定检察监督案;有服务保障民营经济的监督案件,如山东某机械有限公司环境违法行政非诉执行检察监督案等。
其中,倪某某诉浙江省文物局政府信息公开检察监督案涉及村民农房改造。据悉,2017年7月,倪某某所在村确定农房改造方案,其被安置到该村中学附近地块。2018年1月,该地块经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实地勘察,属于某故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需及时开发保护,倪某某安置房建设因此无法进行,需另行安置。倪某某遂向浙江省文物局申请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公开案涉地块勘探文物和确认文物的依据。因对公开信息内容存疑,倪某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因超过起诉期限,法院裁定驳回起诉。后申请再审亦被驳回。2020年11月,倪某某向浙江省杭州市原下城区人民检察院(现为拱墅区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原下城区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法院以超过起诉期限为由驳回起诉并无不当,检察机关不应支持倪某某的监督申请。但经调查核实,了解到倪某某因安置房迟迟未能落实,合法安置建房权益未得到保障,一家四口居住在拥挤破旧的老房中,该案行政争议并未得到实质化解,案涉地块的某故城遗址开发保护工作也受到阻滞。为了更好地推动本案行政争议化解,帮助申请人尽快落实安置建房手续,推进某故城遗址开发保护工作,原下城区人民检察院成立检察长为主办检察官的办案组,赶赴当地调查核实,现场查看某故城遗址状况,向申请人、当地村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具体情况,查明申请人的实质诉求是实现“尽早落实安置建房”和“要求政府对某故城遗址考古工作作出说明和不会用于商业开发的承诺”。2021年3月30日,原下城区人民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物专家、法学教授、基层群众代表担任听证员,围绕倪某某原安置房地块是否确系因某故城遗址考古需要而重新选址、遗址所在地是否会被用于文物保护之外的其他用途、倪某某现安置房建设能否得到保障等三个焦点问题展开听证。听证会上,文物部门对某故城遗址的历史价值、开发情况和后续规划作出说明,相关行政机关提出安置建房方案,并承诺及时为其办理相关手续,让其尽早安置建房。倪某某表示接受,愿意息诉罢访,当场签订息诉罢访承诺书。
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案的典型意义在于,人民检察院办理人民法院裁定驳回起诉的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不能简单以不支持监督申请决定结案,应当从当事人实质诉求出发开展行政争议化解工作,在监督办案中把为民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召开公开听证时,检察机关根据案件具体情况选择听证员,多维度开展释法说理和普法宣传,凝聚争议化解合力,助推案结事了政和。
最高检第七检察厅厅长张相军表示,发布的“行政检察与民同行”系列典型案例,集中体现了行政检察在为民办实事中的做法和成效,检察机关将更加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办理涉及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纠纷、工伤认定及赔偿、违法占用耕地、政府信息公开等关乎民生,事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服务保障民营经济的案件,为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行政检察产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婧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