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古村风情 详情
活态保护续写“乡愁”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刘菁
  • 作者:黄慧 刘菁
  • 2021-09-24 14:40:35

查济封面.jpg

每年中秋时节也是秋收的季节。近日,在安徽省宣州市桃花潭镇查济村,村民们每天都自发组织跳起传统的“打连响”。庆丰收,迎团圆,乡野田间的“丰收味”浓烈而芬芳。 

身着喜庆服装的村民手持紫竹棍,伴着音乐尽情舞动。由于竹棍上串着铜钱,舞动起来,响声不绝,整个表演既热闹又喜庆,引来众人围观。

“连响,寓意着丰收。每年秋收、中秋团圆的季节,我们都会表演这个节目,不仅能健身,还喜庆吉利。”查济健身舞蹈队队员查全玲说,“打连响”是查济村的传统民俗,已经传承数百年。

查济全景.jpg

查济古村全景。

查济是目前为止,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古村三面环山,岑溪、许溪和石溪等三条小溪逶迤穿村而过,两岸坐落着清一色粉墙黛瓦的民居,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格局。村中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徽派,灰瓦白墙马头檐,内藏木质结构,雕粱画栋,石雕、砖雕、木雕随处可见。 

“查济作为徽派古村落发展的后起之秀,有别于其他已经发展成熟的古镇,他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气息,而这里的文化、风俗、传统都将成为这里后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泾县副县长张素兰充当导游,带着记者边游览边介绍。 

这座古村不仅仅是一个景区,更是当地人的家园。村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游客的到来而改变太多。村妇依然习惯在溪流边洗衣服,晌午时分,每家每户都会有炊烟升起,窗边挂着腌火腿,竹竿上晾晒着笋干,真实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游玩查济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度体验当地人的慢生活。”张素兰推荐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游玩路线。清晨在许溪旁的豆腐坊喝一碗热气腾腾的豆浆,再在吴氏烧饼的门前等一个梅菜肉的烧饼;下午沿河边寻个茶馆,和当地人喝茶聊家常;傍晚时分去迷宫一样的青石古巷里探秘……村里民风古朴,家家门户大开,任游人出入。

古徽州一直注重文化教育,查济也不例外。“自从唐宋时期开始,查氏族人便制定出严格的家训、家规等条约,以此对家族成员行为、品端、信仰都进行约束。”泾县文物局文物股股长甘胜利说,这里的村民以读书认字为传统,曾经文风昌盛,黄口小儿皆可吟诗颂赋,这种传统延续至今。

行走之间,记者发现在村里的多面墙上都贴着村规民约三字经,还有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继承法、婚姻法。村民路过,不时驻足学习。 

近年来,查济村将文明创建和文化遗存保护利用结合起来,以“新风堂”“道德讲堂”为抓手,传承“查氏祖训”,组织开展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新风尚。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同时,积极挖掘、传承和弘扬乡村特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

“作为活态的生活社区,古村镇不同于一般文物。”甘胜利说,古村落的发展与活态保护,最根本的并不是外界支撑,而需要好好挖掘自身内涵,从内而外发展壮大,才能发展得坚定而有生机,护好、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把“好牌”。

张素兰也同样认为,古村镇要讲求活态保护,这不仅要有村民生活其中,更要让他们有产业来实现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结合是趋势所在。下一步将继续探索建立村民自愿广泛参与的旅游开发运作和利益分享机制,让传统文化元素变成村民致富的“摇钱树”,并且留住乡音、乡貌、乡愁。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黄慧 刘菁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