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1-10-24 12:15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张焕慈

DSC_5097.JPG

10月24日,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举行。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在读博士沙野作故事分享。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沙野: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沙野。今天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作为最年轻的一位分享人来讲述我和科技小院的故事。

科技小院到底是什么?它的特色是以我们研究生为主,长期驻扎在农村生产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方式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

我所在的吉林梨树科技小院是2009年全国成立的第一批科技小院,我们以“科技小院+农地推广站+农户”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民开展玉米高产高效竞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业的科技农民。

在此基础上,重点支持科技农民成立合作社,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这样也能大大提高我们科研服务的效率。而且科技小院的学生开始重点为这些合作社保驾护航,对他们进行一对一技术服务,而不再是免罪那些一个个分散的小农户。

我们小院师生长期驻扎在合作社里,把科学技术带入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看到我们的效果,帮助合作社增产增收。

记得在梨树县有这样一家合作社“卢伟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刚成立时合作社只有一台农机,入社农户仅有6户,耕地面积只有5公顷。从那时起,我的师兄师姐们开始一批批入住到合作社中,与合作社的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把我们的科学技术带给他们,并且定期给他们进行玉米种植技术培训。

到2017年,卢伟合作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管在农机数量上,还是土地耕种面积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我观察到,合作社在技术应用环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所创新推广的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不仅能够很好地节约种植成本,而且能够很好地保护我们的黑土地,但刚开始推广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因为农民们都已经习惯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方法,都觉得我们把秸秆都留在地里到底该怎么种,机器怎么进去?

包括卢伟本人一开始也存在这样的疑虑,从那时起,我就想到了自己要做的事,要扎根农村,入住到合作社中,用我的科学技术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

从2018年开始,卢伟合作社就已经入驻了我们的学生,包括我自己。从那时起,合作社每年免费为我们提供几公顷的科学试验田和示范田,我的师兄师姐们开始定期对他们进行科技培训。

到2018年,卢伟合作社已经发展的非常好,那个时候科技小院的学生与卢伟合作社的农民们经常在一起在田间地头行走,在仓库里把各种农机进行改造组装。经过不断地试验在看到效果之后在当地农机推广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我们在田间举办大型的现场观摩会,让农民真正在田间地头看到我们的科学技术。

到现在为止,卢伟合作社发展成为希望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他本人也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现在他拥有配套农机56台,入社农户达600余户,甚至整个村的农户都愿意把自己的土地交到卢伟手中。大家都说卢伟的院子里还有科技小院。

2020年7月,卢伟合作社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总书记对于卢伟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并且提出要总结经验、不断推广。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在2017年的冬天,我的导师李国华教授带领我第一次踏进东北这片黑土地,那时候大地一片白雪皑皑、广阔无际,我感觉非常震撼,老师告诉我,这就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是祖国的大粮仓。

老师还告诉我,以后你要深入到农村当中,不仅要搞好自己的科技研究,还要与农民打成一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几年小院师生走过无数的田间地头,在此期间我们交往了一批批热爱农业、追求热爱科技的朴实农民,他们的笑脸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无法忘记。

作为一名农业学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农民的不容易,也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我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在科技农民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希望。中国农业需要更多的年轻科研人员真正入扎到农村当中,真正地融入到农村当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批懂农业、爱农业的科技农民,并且通过他们辐射种田技术,把科学种田方法带入到各个农户的田间地头,让他们真正地看到科技的力量。

到现在为止,全国已经拥有400多所科技小院,我相信这是小农户农业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希望、新模式,我也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年轻科研人员从事农业并且扎根农村,我们将继续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郑适(点评):

首先非常高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看到我们的年轻学子做出这样的选择,小伙子的选择是正确的,将来就会证明你的决定非常英明,一定会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

这里我主要想分享两点,一是我看了沙野的案例,说明科技还是中国农业的出路,邓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讲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科技创新的这条道路。我在美国也生活学习了六年,美国人均农场面积是1万多亩地,到了澳大利亚都是几万亩地,中国没有规模的优势,必须在技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我想科技的结合是中国必走的路,在科技上、在技术上、在特色上走出自己的路。

同时,我原来也在吉林省农科院挂职过院长助理一年,感觉到黑土地以前是一米多厚,现在只剩二十多公分了,总书记非常重视黑土地的保护,因为这是未来必须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的余地,不能这代人把财富都用了,子孙没有余地,我想这也是需要靠科技的。

刚才陈部长包括几位都讲了中国还要靠提高农民素质,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绝不仅仅是把技术带给农民,而且是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的未来,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所以我想不仅仅是改造了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

二是年轻人的选择,我一直在大学里工作,所以作为博士生做出这样的选择,我觉得是代表未来的。有人讲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当然我们的农村面貌有很大的改变,但我想城乡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同时,这也是一个机遇,中国未来最大的财富机遇在农村和乡村振兴,可能现在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我相信你选择了乡村,选择了跟农民结合,也选择了未来和财富。你将来一定可以与自己的事业、财富的自由、国家的发展融为一体,我相信你的决定是正确的,一定会有一个出彩的人生。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沙野的故事,也感谢专家的点评,再次把掌声送给沙野,稍事休息。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今天上午大家很辛苦,我相信收获良多,今天上午的整体活动就到这里,下午再见。

(内容整理来自会议现场文字实录)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