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举行。图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作主旨演讲。
赵春江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这次以农民为主题开这样的会议,特别是围绕着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交流,意义很大。未来我们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就要靠新型的职业农民,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传统农民不好,只是我们现在农业发展太快了,新技术、新方法怎么样能够提高我们的质量和效益,这迫切要求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新一代知识农民。
今天我也带来一个报告,因为我是做信息化的,我的报告叫“数字技术怎么样能够让农业增产增收”,下面我来给大家做一个交流。
现代新形势下信息科技发展特别快,对农业和农村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很多问题,其中有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农民丰产不丰收,往往产能越高我们的收入还不一定高。这张图(PPT演示)是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里全国稻谷平均成本的收益情况,从2013年开始人工成本都在迅速增加,净利润(红线)在不断地下降,现在有一个突出情况,人工成本基本上是总生产成本的一半。
2018年我们把稻谷、玉米、小麦平均的成本收益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净利润这条线在持续地下降,我们总成本是持续上升。尽管我们使用了一些技术,产值、产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我们的利润是少的,所以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是很突出的问题。
蔬菜的情况比粮食稍微好一点,我们的人工费用也是在增加的,但是净利润随着市场价格的波动有所波动,有高有低。人工成本的话现在种蔬菜能够达到三千多元,物质与服务费少了,人工成本基本上是物质费用的1倍左右的情况。
还有生猪,前年非洲猪瘟之后猪肉价格上涨的很厉害,最高的时候一公斤40元都有可能,但是现在猪肉价格在迅速下降。
另外我国农民收成的效率问题跟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国农田小地块、碎片化程度比较高,到2019年基本上还是有2亿多的农户,50亿亩以下的小农户是家庭农场类,占总面积80%。美国农场都很大,500公顷以上。所以我们土地的规模形式和发达国家差距也是比较大的。欧盟小于300亩地的农户占84%,但是面积只占了18%。大于一百公顷只占3.2%,面积占了52%。
现在由于农场的规模面积每个农民所耕地的面积太小了,所以我们生产效率比较低。2018年,我国26%的农业劳动力只创造了7.2%的GDP,现在发达国家一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是8万3/天,日本是2万2,中国2010年大概是5800美金。
美国一个农场工人可以养活140个人,我国北方的农民一个人最多能养活20个人,生产效率是不行的。
另外农业生产必须要投入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农药,我们的利用率还是不超过40%的。肥料费比较高的,投入也是比较高的。
还有一个突出情况,我国现在的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老龄化是突出问题。
现在农业面临的形势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技术。信息科技这两年发展技术特别快,跟农业深度融合之后对农业的生产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说智慧农业就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另外产生了数字经济。
智慧农业加数字经济引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怎么去理解这件事情?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链之后,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二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三是降低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四是加速农业社会化分工协作。
我看刚才农民讲故事里基本上以企业的载体行为存在,有搞生产也有搞加工,实际上是社会化分工的不同。
在大企业里通过合理地进行分工和协作,对提高农业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也要提高农产品品质。还有推动供应链的管理创新,现在生产出来的东西叫农产品,把它卖出去就变成了商品,卖出去才能有钱。数字技术通过这些方面创造价值,实际上现在数字技术已经应用于农业的全过程,耕、种、管、收、加工、储藏一直到流通,在国际上目前数字技术应用得非常广泛,数字技术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要素。
数字技术当前对农业来说还是要想办法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产是指提高单产和总产,关键在于优化生产要素,用科技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增收的话是指增加收入,将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当然我们有很多的做法,比如说原来的订单农业、按需生产,把农产品通过电商的方式销售等等。另外还有多种养殖和种植,还有过去农产品只是以吃为主,但是现在把它变成生产特定、功能性的食品或者药物,作为原材料也会增加产值。
增效的话重点是指提高生产的边际效益,这块技术难以大规模应用,所以技术的边际效益比较低。
现在做土地流转,现在40%的耕地都流转了,其成本还是偏高的。北方现在最便宜大概是五六百元,有很多地方能够达到二千元,我们种什么东西能够得到这么多的效益?所以我们要用数字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和增效,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投入。
下面我介绍下数字技术具体的应用场景:
第一,促进生产。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应用数字技术之后把农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比如过去种地的时候用拖拉机,耕地的时候是不是达到预期的深度都不知道,现在用北斗精准的导航技术,一行一行的播种,质量非常好,这个系统并不复杂。
过去买美国的GPS系统大概15万元,现在可以降到1万元以内,新疆、黑龙江、河北、山东等这些省份都开始大面积推广,特别是新疆地区搞棉花播种。有了这种导航控制技术,提高了我们的作业质量。
通过北斗卫星的导航技术播种,效果非常好。现在我们把种子的出苗率提高之后,就不用费人工了。我们应用导航系统正好放在这两个茬口之间,一是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二是保证了效率。
还有浇灌,过去都是大水漫灌,现在可以对一行进行浇水,把水正好洒到苗子的那行里,这样的话也是节水的。
我们用数字化技术能做到双层肥料,把农作物之间的肥料集中在作物的根系下面,降低肥料用量,但是给作物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能够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的用量。我们怎么把它分布到具体的控制位置上,可以用大量的传感器根据苗子长的好坏,科学、合理地分布到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根据苗子长的好坏来施肥。
另外,很多农民自己也是农机专业合作社或者请别人给你作业,怎样知道他的作业质量和数量。现在数字化的技术完全可以掌控机手作业的状况。比如说刚才讲的保护性耕作里的深松,不全面翻,深松的话,北方地区一般要求25厘米以上,有的机手在作业的时候为了快、省油就是10厘米,过去都是用棍子插着测量,现在有了数字化的技术之后,任何一个机手在田间作业每时每刻耕深的情况都可以动态监测到。
有了互联网之后,在哪些位置机器做的状态都能够很清楚,这样的话是不是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的诉求,过去农民也不知道,这个地一耕的话,个别机手为了图快、省油就做完了,但是对于质量怎么样是不知道的,现在可以知道。而且我们有了这套技术体系之后,农机专业合作社本身对机手的管理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反过来,我们机手依据平台可以科学合理满足自己的诉求。
前段时间数字技术促进产业增收在内蒙古开了一个现场会,这个现场会就是我们把数字技术定位到生产全产业链,就是让机器自己售货,无人售货,是没有人驾驶的。
我们在河北省高阳县做的喷药的,也是没有人驾驶,完全可以自己去作业,作业完之后自己入机库,现在要没有数字技术是做不到无人化的,比如小麦收割,这么大一个收割机也是可以做到的。
设施园艺生产,可以用机器人来管理机器,实现少人化、无人化生产,解决农村雇用劳动力太多,劳动成本高的问题。
除了在农作物、果树、蔬菜以外,像巡检机器人,可以把整个机场情况巡检出来,能够进行分析。
第二个板块,层次分级。我们农产品一定要有质量、有水平、有标准才行。搞电商,要不搞农产品分级的话,对消费者来说就越来越不喜欢了,现在搞了分级之后,大的跟大的放在一起,小的跟小的放在一起,成熟度一致的放在一起,这个靠人工是做不出来的,必须靠机器。
这种设施生产线速度非常快,可以大小、颜色、重量进行分级,像有的看着挺好,但里面已经坏了。在日本,买一盒草莓都贴着几度几度,就是通过检测之后的糖度。
像蔬菜,内部要是腐烂了也可以检测出来,比如外面看到很好,里面坏了,肉眼看不出来,你把它切开,万一要是好的,商品也破坏掉了,现在就有这种技术。
现在一秒钟分拣速度能达到9个果、10个果,进行内在品质的检测。检测完之后就可以分级,将来不同级别卖不同的价格。
根据实际需要,现在是小农户生产,买一个大的设备几十万,可能用不起来。我们现在研发了小型的产品进行检测,对成熟度、糖度检测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些产品也可以开始商业化应用。
第三块,农产品物流与电商。中国的电商在全球是领先的,现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靠电商接近1.73万亿,农产品电商接近4000亿,规模发展越来越大。
像拼多多,很短的时间内能帮助农民销售很多东西,接下来出现了直播带货的新的营销模式,这样的话能够帮助农民把自己的好产品卖出去。
好电商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条件,有的东西必须要一定的温度,必须是低温,像海产品金枪鱼之类的,要零下6度,新鲜的水产品也要零下4度。像一些蔬菜等也要低温冷链运输,现在冷链覆盖率低,运输过程中的损失是外国的3倍以上,如果把损失减小的话,也能相对提高效率。
所以,我们要抓关键环节技术。国家支持的一个项目是冷库建设,国家给补贴,最多能补助100万,自己再出一点,搞冷库、冷链运输,这对电商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搞冷屋建设,一个库房里、一个车厢里,每个地方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必须要进行检测,才能反映出整个箱体的温度,确保产品运输过程中不变质,所以要建立这种智慧化的农产品供应链,这个网络体系没有数字化技术是低效率的。
最后,介绍一下基于大数据农业信息服务,像我国这么多农户,前段时间国务院发文,要求让小农户也要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红利,那怎么办?我们也讨论了很多,其中专业合作社、规模化农场、新型的职业农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同时,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服务,告诉他风险在什么地方,市场的情况是怎样的,具体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技术问题,这是非常需要的。
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我们建立了一个农业农村大数据的服务平台,目前叫“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现在全国的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大概接近50万都在这个平台上,农民有问题就到这个平台一问马上就会有人响应。因为农业农村部会考核各个地方的基层农机推广人员,我们通过这个平台就能知道基层农机的情况。
现在农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去问当地的农机推广人员,问了问题之后肯定会有人回,系统会自动地给你回答问题。
最后有几点未来的思考。现在强调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今天是一个农民的会议,我想农民是生长在农村的,我们的产业也在农村,农业农村强的话,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也会强。绿色很重要,不能造成过多的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
农业农村部现在在做数字农业实验示范项目,一个项目大概投入2千万的样子,由各个省组织申报,数字农业项目要与农业环节流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特别注重通过一种模式和机制能够把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带动起来,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要想农户的现代化。
另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这里面有很多的内容,生活的问题、服务的问题还有价值链创新的问题以及乡村治理的问题,在这里我就不详细讲了。
农民对我们国家的贡献是最大的,我国很多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是从农业的原始积累起来的,所以农民是伟大的。未来政府也应该给农民更多的补贴,给农民在生产经营主体的补贴,要给从事农业科研研发的企业补贴,让农民不断地用上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致富的本事。
时间关系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基本情况,谢谢大家!
(内容整理来自会议现场文字实录)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