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壹
近日,上海大学肖清和研究员的博士论文后记火了。从一个来自安徽农村的放牛娃考入中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过程可谓历经磨难。但也正是这样的磨难,使其成为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励志写照。
一个放牛娃成为北大博士,从一个小山沟到大都市,其苦难的经历以及今昔的对比,让人感动不已。人们感动的,是肖清和对于读书能改变命运的笃定,是对他历经磨难终成大器的欣慰,是寒门也能出贵子的又一例证。完成于2009年的博士论文,时隔十二年后突然大火起来,感动了一众网友。这恰恰说明了,当今时代依然需要这样的例证来对个人奋斗精神予以激励,为寒门子弟冲破“阶层固化”藩篱的努力而喝彩。
最近几年,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与互联网上的“戾气”一道,让这个社会更加浮躁与混乱。肖清和的成长经历,无疑为促进这个社会的“正本清源”打了一剂强心剂。没有白吃的苦,没有白读的书,也没有过去不的坎坷。无论何时,读书依然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换取尊严的重要途径。
放牛娃博士后记的走红,是浮躁时代下呼唤“坐得住”精神的必然产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技术的更新迭代让更多的年轻人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正如肖清和在其博客中所说:“当今社会,节奏加快,诱惑很多,很多人贪图省力,急功近利。”一切似乎都变得很快、很浮躁:面对一篇有厚度有深度有思想但晦涩难懂的文章不再能“坐得住”;一项耗费久短期见效快的实验或工程不再能“坐得住”;一则深度报道的稿件不再能“坐得住”从头看到尾……取而代之的,是短视频的盛行、微博体的盛行、毒鸡汤文字的泛滥……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里,“坐得住”精神显得是那样的珍贵。无论是读书做学问还是做项目工程,都需要耐得住寂寞,禁得住诱惑,“坐得住”冷板凳。这也是肖清和的成长经历对当今时代带来的重要启示。
放牛娃博士后记的走红,也是人性中那抹善良、感恩的光辉旗帜的高扬。从其博士论文后记里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母亲、继父、老师、同学、校长的感恩之心跃然纸上,回应了当代社会对于教育的一些质疑。他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金榜题名、改变命运,更在于他求学生涯里那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温暖了他,使其成为一个善良、感恩、勇于面对任何艰难困苦的高尚的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肖清和受到了这样的教育,如今他亦为人师,也将带着这样的使命站在三尺讲台上继续春风化雨,教育下一代人,使他求学期间感受到的温暖继续传递给他的学生们。
对于时代的召唤,肖清和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坚定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个答案是读书依然可以改变命运,是寒门依然可以出贵子,是当今时代仍然呼唤“坐得住”精神,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高扬善良、感恩的人性光辉。(作者系农民日报社记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生)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