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典型经验·贵州 详情
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紧抓“三个点” 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 来源:农业农村部
  • 编辑:刘杰
  • 2022-01-26 18:46:01

  编者按:好花红镇充分发挥“火车头”作用,以好花红党建品牌引领乡村治理,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不断提高乡镇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水平,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镇村治理新格局,以建设产业强镇、旅游名镇和幸福小镇为目标,为乡村治理找到支撑点、示范点和基本点“三个点”,推动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实现镇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好花红镇位于惠水县城南端、涟江大坝中段,是著名布依民歌《好花红》的发源地,“中国金钱桔之乡”“中华布依第一堂屋”所在地。近年来,好花红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带头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攻坚克难、在逆境中突围、在实干中奋进。好花红镇先后获得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全国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乡村振兴示范镇等荣誉称号,乡村治理事业取得可喜成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历史性提升。

  一、以建设“产业强镇”为目标,夯基础、聚合力,找准乡村治理支撑点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好花红镇坚持把党建引领内嵌于乡村治理的各环节、全过程,深耕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产业强镇”,持续强化乡村人才振兴;完成 11 个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三位一体”,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导向完成 45 个“五星级”党支部创建,创新用人管理制度,积极选聘优秀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目前已启动并完成好花红村、九门村等 8 个村的试点工作,为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治理特别是乡村自治中的先锋模范、引领示范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深耕产业革命。持续推进 500 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以花为媒,以兰会友,打造“兰花小镇”,成功举办 2019 年第 29 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不断发挥花卉苗木产业的生态文明化、绿色环保化、高效富民化,发展花卉苗木 6500 亩,兰花种植 50 万盆。不断突破喀斯特地貌深石山区种植瓶颈,以佛手瓜种植为主,探索石漠化地区土地治理新方法。目前,全镇 1.5 万亩的佛手瓜扶贫产业园已发展成为贵州省最大的佛手瓜基地,获得了国家产业强镇项目 1000 万元的支持,好花红镇佛手瓜基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三是推行“四链”模式。围绕“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富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全面完成 28 个村“村社合一”建设,激活农村产业的活力,强化产业革命的动力。以佛手瓜产业基地为试点,建立产业联合党组织“佛手瓜产业党支部”,扎实推进“321”示范工程,不断优化种植结构、种植品种、种植技术,探索山区佛手瓜“菜—菜—菜—瓜—菇—蜂(鸡)”三季四收模式,每亩年产值可实现 1 至 3 万元,不断带动佛手瓜成为“产业强镇”的“主打产业”“领军产业”“品牌产业”。

微信截图_20220123213139.png

图 1 好花红镇事管委群众议事会

  二、以建设“旅游名镇”为目标,显特色、树标杆,打造乡村治理示范点

  一是提高治理“颜值”。围绕好花红4A级景区提质升级,持续实施“五个一”(唱响一首歌、扮靓一条河、铺展一片花、打造一条街、做强一个业态)战略,以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导向,促民增收致富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驱动+旅游主导+民俗传承+文化弘扬+生态涵养”为链,集“商养学闲情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之道。

  二是提升治理“气质”。统一设计装修特色商店、农家乐,完成景区民居包装改造 500 余户,完成“中华布依第一堂屋”等八大堂屋改造,建成 1000 米农耕文化观光长廊及 2000 平方米文化广场,同步设有文化宣传栏、健身设施及篮球场,自建成以来广场上共举办各种活动共 60 余次,村内设好花红镇综合文化站,配有图书室并实现藏书量 6000 余册,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布依民居特色,抓好民族特色“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小作坊、小苗圃”建设,大力鼓励且将贫困户培育成枫香染、民族服饰、特色食品等具有布依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经营者。

  三是提高治理“品质”。发挥“旅游业+”效应,不断将好花红风土民俗、文化禀赋、本土特色等市场要素逐一盘活,结合人力、财力、物力等,依靠电子商务及直播、短视频等新平台、新模式,使庭院经济焕发“新”机,让“黔货出山、风行天下”,催生了庭院养生游、果蔬采摘游、农耕体验游、民族风情游等多种乡村旅游新业态,乡村治理焕发全新面貌,乡村振兴推进有序有质。特别是在 2020 年“五一”和国庆、中秋等节假日,在原有的民族特色文化展示和农耕文化体验基础上,增加了热气球表演、汽车越野障碍赛、帐篷节等活动,多方面、多元化地发展乡村旅游,扩大朋友圈。

  三、以建设“幸福小镇”为目标,净社会、倡文明,把握乡村治理基本点

  一是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每月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进行摸底排查,做到工作清单化、措施精细化,有效实现了重要时间节点重大群体性事件零发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十大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开展“打非治违”行动,着力整治黄赌毒骗、私搭乱建、私挖乱采等问题,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感和获得感。

  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统领作用。在各村建立事管委、“红白理事会”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各村由党支部牵头、党员带头,成立群众自治组织“红白理事会”,由村支书、主任和威望高的新乡贤主持开展工作,制定详细章程,负责各村范围内的婚丧嫁娶事宜,由村干部和党员带头落实,整治农村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全面排查乱建庙宇、私设聚会点、佛教道教商业化、乱建宗教塑像等行为,及时摸清辖区信教人员底数,着力解决宗教领域重点难点问题。

微信截图_20220123213127.png

图2 好花红镇村民歌唱《我的祖国》

  三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效应,在各村建成集政治引领、政策宣传、德育教化、科技培训、产业发展、文化娱乐、信息发布、法律普及、交流沟通、民主议事 10 个功能为一体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29 处,采取菜单式选学、参观式观摩、答疑式解读等多种方式,每月开展 1 次活动,达到“上好一堂课、受益一班人、带动一村人”的效果,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得以不断攀升。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