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服务者 奉献者 风景线
——记北京冬奥会赛会志愿者群体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菁
  • 作者:梁冰清
  • 2022-02-18 09:08:26

北京冬奥会接近尾声,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也让一群“蓝精灵”走进大家的视野。他们为赛事的顺利进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也用微笑传递中国善意,以坚守彰显中国青年担当。

  他们是谁?他们是服务者、奉献者、风景线,也是普通人。是服务两次奥运的残疾日语老师,是自编小程序让服务更高效便捷的大学生,是开幕式上挥手、摇摆、比心的冬奥“气氛组”。

  他们何在?在最需要帮助的人身旁。开幕式、主媒体中心、赛事场馆、冬奥村、闭环酒店……答复问询、交通引导、集结疏散、安检协助……他们在不同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

  像燃烧的雪花,他们驱散了冬天的寒冷,让北京冬奥会微光汇聚,如星光闪烁。尽管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风采、同样的信念,以及同样的名字——志愿者。

  让奉献为青春添彩

  1月8日是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注册助理徐雯琪上岗的第一天,兴奋、激动在所难免。天光未亮,她便已从驻地出发前往岗位。徐雯琪的工作说起来很简单,帮助记者激活身份注册卡,为他们解答注册卡状态以及权限等相关问题。但实则又不简单,作为志愿工作里的“先头兵”,注册中心是所有服务部门里开门最早、服务时间最长的一个。在记者没摸清门路、一头雾水时,她们需要回答记者的大量问题,这常常超出她的业务范围,为此她必须学习了解很多其他方面的服务信息。

  在注册中心,徐雯琪非常自豪地向记者展示她证件带子上沉甸甸的徽章。第一枚徽章,她尤其喜欢,那是她第一天上岗时,一位日本记者为表示感谢赠予她的。如今,证件带上挂满了各国的徽章,那不仅是外国记者对她贴心服务的肯定,更是交流文化、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好证明。

  “虽然没办法到现场亲眼观看比赛,但是换一种角度,我服务的媒体朋友是去做现场报道,他们能让更多的人观看到比赛,相当于替我去了现场,这比我亲自去还要令人激动。”徐雯琪说。

  “志愿服务是单纯而高尚的事情,是相互进步的喜悦,是燃烧自己为更多的人带去温暖,更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一家不圆万家圆的无私奉献精神,过程是快乐的、幸福的、难忘的。”虽然从事志愿工作时间不长,但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通行管控志愿者石世霖也有了这样的感受。

  1月28日是石世霖最为难忘的一天。那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参观时,亲切地跟他说了一声“你好”,这令他感到兴奋,也彻底点燃了他的服务热情,他说自己享受志愿服务的每一刻,以后也将以饱满的热情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志愿服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作为冬奥会赛事服务保障的重要力量,志愿者默默地服务,让青春在奉献中添彩,也用一颗颗温暖的心,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他们的付出和奉献是这场全人类盛会的生动注脚。

  以坚守彰显青年担当

  在进入闭环之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志愿者张瑞设想过很多服务场景,但是真的站上服务岗位后,他还是会对冬奥会志愿服务所覆盖的工作量感到惊讶。“可以说,志愿工作像水一样,要填充入整个冬奥会的框架。”

  作为主新闻中心访客卡办公室助理,张瑞的日常工作是主媒体中心访客卡的申请、核准和发放。“虽然事项琐碎,但是我觉得要以钉钉子精神,把手上每一个细微的工作做好。”

  当被问到是否会因冬奥会耽误学业时,这位25岁的男生告诉记者,为冬奥会付出的这三四个月无疑会耽误写论文、找工作的进度,但是在参与国家重大活动的过程中,这不是一个当代青年应该担忧思考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使命在冬奥中奉献自我。”

  主媒体中心志愿者经理刘伟介绍,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志愿者主要来自北京各高校,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2岁,依据不同的工作岗位,他们被分为上午班、下午班、夜班和全天班,24小时运行为各国媒体记者提供服务,“只有完成了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4个阶段,具备很高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优秀青年,才能来到北京冬奥会现场。”刘伟说。

  广州小伙儿谢壹添从大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成为冬奥会志愿者的目标,层层选拔后,他终于成为冬奥会的交通引导志愿者。寒冷冬夜,闪闪发光的奥林匹克塔静静伫立,容易令人生出孤独感,是国内外记者一声声的“你好”“谢谢”替他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也让他近距离感受到国家和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对谢壹添来说,这小小一方站台就是他的舞台,站好每一班岗就是展示中国、奉献自己的方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代表着中国青年的形象,要担起身上的责任,为祖国的发展努力奋斗,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就像那句老话‘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谢壹添说。

  气度与格局、责任与担当,这就是中国青年。当个人利益和国家重托相冲突时,他们用个人行动最大程度上画出了与国家的同心圆。

  让世界感受中国温度

  2月4日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烟花璀璨,灯火辉煌。美国运动员泰莎·莫德对着镜头讲述她在开幕式上的感受,也拍摄下了一位身穿粉色上衣的年轻志愿者。镜头里,志愿者对她挥手,热情地大声说着“WelcometoChina(欢迎来到中国)”。

  这名志愿者正是担任开幕式标兵志愿者的孙泽宇。事后,孙泽宇给泰莎回信感谢她记录下自己人生的难忘时刻,并祝愿她在黄土地上刷新成绩。

  “自己的善意或者欢迎能得到回应,可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能代表中国青年站在一线,展现出我们的好客,真的十分自豪。”孙泽宇说,直到现在,两人也通过邮件分享彼此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当孙泽宇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好客与开放时,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志愿者魏伊宁也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团结互助的暖意。

  魏伊宁在开幕式当晚担任媒体引导员,直到午夜才结束工作。“那天晚上,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我们都会互相挥手,互道晚安。这让我感到大家是相互连接、彼此陪伴的,这种感动会温暖我整个冬天。”

  魏伊宁说,冬奥志愿工作是一段超乎想象的美好、令人难忘的经历。“虽然北京的气温一直在零度以下,但是我们志愿者的心永远是滚烫的。也希望我们的志愿工作能为远方的客人带去温暖,让中国和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走向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未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冰清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