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图为陕西靖边县众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向军分享故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刘向军:
大家好,我叫刘向军,1976年7月出生在靖边县张家畔街道新房滩村,1995年高中毕业后和大多数农村学子一样无法继续上学,并挑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当时很多农村青年选择外出打工,我的同学和朋友也叫我出去打工,走出这个贫困的村庄。但我想,难道就这样一直贫困下去吗?所以我选择留下来探索致富之路。
说干就干,在第二年的春天,我在县城办起了一个40多平米的农资小店。2008年,销售额已经过千万元,所以在2009年我自己创办公司,到2014年公司逐渐形成农资销售、农产品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司。经过十年的钻研、摸索以及实践,我公司已经达到年产值过亿元。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热爱农业,服务农业。高中毕业后,白手起家,在靖边县城河东桥头办起了靖边县农药瓜菜种子经销部,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凭借多年的专业技能,加上靖边县农业资源优势,我于2009年创办了靖边县众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定边、横山等县区和内蒙古等地。经营的业务也由过去单一农资逐步扩大到农业试验示范、良种引进推广、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等内容。公司先后购买了智慧农机20多台,并同国际知名品牌合作,为靖边种业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我看到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土地开始撂荒或管理粗放时,我意识到粮食生产将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道路。2010年我在靖边县黄蒿界流转土地300亩种植马铃薯,当年亩产1200多公斤,亏损800多元,共计亏损24万元,损失十分惨重。这对我的心灵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严重挫伤了我的种植积极性,我只能偃旗息鼓,退还了承包流转的土地,一心从事农资经营。但是我也总结、分析了我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盲目种植,缺乏市场经营理念和现代农业种植管理技术。2012年,当我得知县农业局要开展职业农民培育时,我积极报名,参加了初级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过程中,我认真听讲,细心观察,让老师手把手指点。同时先后向市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等地专家请教,探究农作物种植和植保知识。初级职业农民培育完后,我继续深造,参加了中、高级职业农民培育,系统学习了农业基础知识、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系统培育,我真正成为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十多年来我采取“股份制运作、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市场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以销售农资、农作物种植、农资配送、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业公司,打造了一批高产示范基地,为靖边及周边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2013年以来,公司在靖边县海则滩镇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马铃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14年,又承包了靖边县原种场马铃薯组培中心,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为农民改良马铃薯品种累计达到3万余亩,涉及8000多户村民,增加农民收入80余万元。到2021年,公司生产基地规模扩大到7000多亩,亩产高达450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达1500元以上。
我总结我种植马铃薯的经验,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分享。
第一,选好地方,要选择土地平整、排水良好的土地,还得留着倒茬。
第二,选好品种,要选用优质品种。
第三,选好播种期,要根据市场规则和需求,错峰播种。
第四,科学管理,要用机械化、导航定位的播种模式,灌溉用喷灌,要减少用量,少量多次施有机肥。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控制农药的使用,推广高效低毒的农药。通过多种措施,生产出来的马铃薯色泽金黄鲜亮、薯皮光滑、薯形圆润、块大整齐、干物质含量高、营养物质丰富、无污染、耐储运、商品性好,是绿色安全食品。
通过多年的探索生产实践,我逐渐学到了马铃薯标准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理念,也得到了广大种植户的认可,大家纷纷前来请教,我也经常组织他们到我这儿学习交流。一方面对广大种植户从马铃薯的品种选择、播种机器的把关等方面进行指导交流,让他们减少化肥的使用,给予推广有机肥、化肥等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提高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指导。通过示范引领,带动马铃薯种植大户和农民,一块儿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面积达10万多亩,增加马铃薯产量1万多吨,增加农业产值1800多万元,同时实现机械化应用达到85%,农药化肥的减少量达15%,种苗农资等生产成本降低20%,形成了总产成效并重、农机农业融合、生产生态双赢产业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通过职业农民培育,已经从一个只会经营到目前既懂经营、又懂管理,既懂生产、又懂技术的新型职业人才,受到省、市、县高度重视和鼓励。我本人及公司多次被评为“农业致富带头人”“诚信农资经营单位”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认定为“高级职业农民”。2016年获得了陕西省首批“十佳职业农民”荣誉称号。
通过近十年来的生产、经营,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将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搞好马铃薯生产经营,以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示范建设马铃薯发展产业,把土豆都变成金蛋蛋,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所说,农村是一个广泛的地方,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最后,祝全国农民朋友们五谷丰登、合家幸福,祖国繁荣昌盛!
陈建光(点评):
我想大家跟我一样,能够看到一个能够把土豆豆变成金蛋蛋这么一个过程。实际上这个地方这里面有很多的辛酸、汗水、泪水,我认为这一类人群在经济型,我们都叫他新农民,而且是一种新的经营主体,新的一种力量,新的一种要素,也是新的一种点子。我突然就想给他们命名,他们都叫“新四军”。
第一,他们是高素质农民的新主体。
第二,他是现代农业的新要素。
第三,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力。
第四,他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力量。
下一步我就按照“四个新”进行点评。
首先像刘向军刘总这样的人,他们都是高素质农民的新主体。曾经一个美国人说“谁来养活中国”,后来中国有很多经济学家说“谁来种地、谁来养猪、谁来种土豆”,我认为今天的分享能够多多少少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大家都认为农民是传统的农民,背着篓子,像一个油画《父亲》那样的样子,实际上那都是传统的概念。现在新的农民,它的种类、类型越来越多,有返乡、入乡的大学生退役军人,下乡的科技人员,有城市的白领阶层,还一些在外闯荡、经营有方的人回到家乡,来当农民。当农民之后,他们就容易把他们脑子里面的点子圈给乡村资源圈进行融合,融合成一个新的价值圈。三圈重合理论是哈佛大学提出的,如果三圈不重合,这个地方肯定穷;一个地方三圈重合了,这个地方肯定富。像刘向军这一代肯定是有点子的人,再加上当地的资源形成一个新的价值链,这个地方就富起来了。
刘向军利用他在外面闯荡所形成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经验、人脉和所有的智慧,回到乡村之后跟当地的产业进行重合,形成一个新的价值圈。“马铃薯是食品中的皇后,是上帝奉献给人类最后的健康食品。”马铃薯除了没有脂肪之外,里面什么都有,有蛋白、纤维、活性物质、药用价值和新营养素。
我看下面有很多帅哥美女,你们要多吃马铃薯,多吃马铃薯不但不长肥,还可以减肥,马铃薯是一个好东西,它又叫马铃薯,又叫土豆,又叫山药蛋子。不管怎么说,刘向军进入这个频道是对的。
另外他利用他掌握的这些经验,使得马铃薯产业领域越来越拓宽,使得马铃薯产业的档次越来越提升,使马铃薯规模种植的越来越大。做大了规模,一片一片去开发;做长了产业延伸点,一条龙一条龙去开发;做亮了品牌闪光点,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去开发;做圆了循环经济点,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去开发。使得马铃薯经济从资源经济变成了产业经济,产业经济变成了品牌经济,品牌经济变成了资本经济,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高素质的农民带来的新的变化。
第一,他是高素质农民的新主体。破解了“谁来种地,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猪”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目前全国有1120万个返乡、入乡、下乡人员在创业,还有3100万个在乡的乡土人才在创业,这两类人群加起来就有4000多万,弥补了我们的6亿农民中由于老化退化所产生的弊端,通过新型农民和传统农民进行结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力量。
第二,他是现代农业的新要素。你要从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从传统土豆变成现代土豆,从一般的土蛋蛋变成金豆豆,必然要引进现代的产业要素时尚元素和美学艺术,特别是要引进技术、管理、人才、标准、品牌、渠道、信息、数据和理念等先进要素,最重要的要素是企业要素,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体,企业是要素的集合体,所以他成立了靖边县众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本身就在一望无际的土豆(马铃薯)的生产过程中导入了企业的经营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农民一家一户的模式,改变了以及几亩地,提着小麦、背着背篓到市场上去卖这种传统的格局。
大家看一望无际的土豆花,那本身都是风景,都可以卖的;马铃薯也可以切片、切丝、切条、切块、切泥,切成各种的产品;马铃薯也有红的、黄的、绿的、黑的、紫的,都可以不断来变化。这都是因为在传统产业中引入了现代要素,使得传统农业变成了现代农业,变成了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变成了一个多产业、多层次、多业态的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在马铃薯这个产业中又分离出一个产业,前端叫马铃薯生资供应产业,后端又裂变出一个马铃薯后整理产业,前端就是生资供应、物资供应、信息供应、种薯供应,中间生产甩给农民,后期又有马铃薯的储藏、运输、保鲜、包装、加工和销售、品牌的打造等一系列全产业体系。
在传统的马铃薯产业中就导入了工业的标准理念,导入了信息化的互联互通理念,导入了服务业的人文理念,也导入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理念,这个产业就具备了现代特征,所以他是现代农业的新要素。
第三,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乡村振兴需要聚集大量的资金要素,大量的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如果没有企业进入乡村,那么乡村就没有产业,没有产业的村,经济学上都叫空心村,没有产业的户都叫空心户,没有产业的镇都叫空城计,没有产业的乡村振兴都叫空中楼阁。
反观靖边县,该县之前我也去过。这个地带属于陕北,有大量的土壤,土层比较厚,而且沙土地,比较适合马铃薯生长,所以在这个地方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找到最适合当地的东西,在资源上有特色,在品种上有特色,在加工技能上有特色,在业态上有特色,在传统工具上有特色,这样就容易形成有独具风格和方式的特色产业。所有的现代化农业最根本的是首先要分工分业,也就是要专业化,其他的几个化我都认同,但最根本的叫专业化,在这种大农业中长出一个专门的土豆特色产业,使得乡村振兴有了产业支撑。产业不发展,乡村振兴都是乱来。
大家看自己的手,产业振兴就相当于大拇指,这根手指叫人才振兴,这根叫文化振兴,这根叫生态振兴,这根叫组织振兴。大拇指不跟你配合的时候,你4个手指头连个杯子都端不起来,所以产业振兴相当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拇指,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因为产业是企业的结合体,企业是要素的结合体,企业来了各种要素就来了,叫外部要素流进来,农村能人留下来,外部资金流进来,让鸟回来,让树回来,让村里外出打工的帅哥美女回来,乡村就振兴了。只有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融合层次不断加深,经营模式不断创新,经营主体不断变强,路径模式不断创新,乡村才能振兴,产业才能振兴,后面的几个振兴才能实现。
这样,产业兴旺就会有市值,生态宜居就可以有颜值,乡风文明就可以有气质,治理有效就可以有机制,生活富裕就可以有品质,所以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第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力量。
农民老问我们,谁能告诉我明年种什么。我告诉大家,四套班子不如一个龙头企业。四套班子就是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政府不断组织人们种这养那,都没用,还不如引进一个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会教农民按照什么种。按照这个养,你种了我收,不像某些干部让你种,种完了他不管。
龙头企业一般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就形成一个包括经营主体和经营环节在内的土豆全产业链。企业可以告诉农民,你按照这个种,用我的马铃薯种子,按照我这个标准去种,怎么样进行日常管理,管理之后该施肥多少。让农民按照这个来办,教会农民知道是这么回事就行了,因为你给农民讲那么多道理是没用的,农民只会跟着模仿、跟着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往哪儿改的这样一个标杆性引领性方向性的东西。所以我认为通过这4个方面,可以把他们判定为都叫“新四军”。
第二,包括在座的很多新农民,你们大家都有个共同的名字:
1.你们叫“懂爱爱”;2.你们叫“懂善会”。
“懂爱爱”就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你们一定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所以大家以后共同的名字叫“懂爱爱”。第二个名字叫“懂善会”,要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两个姓“懂”的,就是大家共同的名字。
这次农民日报社和中国人民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开展的活动,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动。我作为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的负责人,认为这次活动是展示我们所有创意比拼的一个擂台,是展示我们品牌、人物形象、口才和我们的产品、经验的一个舞台,是聚集各种科技、媒体、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众多资源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所以这次活动是擂台、是舞台、是平台,让大家在广阔天地大干实干,为广袤乡村、广大农民、广阔空间、广大乡亲奉献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的点子、我们的理念。在我们个人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yi'juyiju7一经一业和美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国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尽快跟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之后就可以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出我们自己的力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