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图为河南来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敏分享故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李敏: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是来村网的创始人李敏,来自河南,很荣幸有这个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创业故事。北大毕业回农村14年了,穿越时间和质疑,如今的我过的怎么样呢?请听我的故事。
时间回到2008年,一次偶然回乡捐献的机会,我发现村里种地的基本都是老年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年轻人不愿意种地,嫌种地又累又麻烦,又不挣钱,而且即使种出来,有时候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不上好价钱。这让我想到我在北京平时买菜时候的价格,我脑子里瞬间闪现出一个衔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商业机会,做好了不仅自己能挣钱,还能带动乡亲致富,比搞捐献好多了。
回到北京,我马不停蹄地到新发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的结果印证了我的想法,小农户和大市场里面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我笃定认为比起在大城市工作,此刻的农业农村更需要我的知识和力量。我的父母知道我要回农村后万分惊愕、无法理解,他们是在80年代不顾姓名扒煤车到北京的那一批人,因此他们用断亲来宣泄不满,而且一断就是很多年,近两年才开始联系。但当时的我,坚定了要到广袤的田野上施展我的才华与能力,从此开启了我跌宕起伏的14年。
就在我兴冲冲回到家乡,在网上销售农产品时,迎接我的不是一片欢呼,而是一片质疑。有人说“大学生谁会回农村?”还有人说“那么年轻,咋懂种地?肯定是专门到农村骗人的皮包公司”等等。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我和我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创业团队用实际行动赢取大家的信任。一年以后,从最初卖给我们农产品时往包装袋里掺土疙瘩到主动严格把关每一颗农产品的质量,我们赢得了第一次信任。但是伴随着农产品销售规模的增加,问题又来了,我们发现散户种的同一种农产品品质不一,我们决定通过规模化种植来解决。
在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制约农产品品质的关键,是农产品标准化种植管理,于是我们用了3年的春夏秋冬,手把手的指导农民如何科学地种地。那段时间,当人们还在熟睡,我们已经披星戴月在去往各个乡村的路上,无数个深夜,当别人已经入睡,我和我的团队才收工回家。特别困和累的时候,也会凑合着借用农民的棉被睡在田间地头,那时候的我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常常绝望中伴随着倔强和不服输,太难了,接二连三惨痛的天灾,下了45天的雨,春天下冰雹,秋天下大雪,我直接损失就是400多万。天灾还没过去,人祸就来了,合作了3年的种植伙伴打起了坏主意,背着我们把跟随我们种植2000亩实验基地的合同改成了自己的,他的背叛除了给我们带来巨额损失以外,更大的是名誉上的损失,因为他不懂种植,导致种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很差,没人收购。
农户得不到钱,这时候他又说合同是我们公司的,怂恿农户围攻我们,这个事件让我一夜白发。好在我们有长期积累的信誉,不至于一败涂地,我咬紧牙关一边和他打官司,一边继续前行。官司胜诉了,我们的创业也迎来了春天。
经过了3年几近疯狂的工作模式,疯狂到什么程度呢?疯狂到我一天只能睡4个小时,不是在去农村就是在去农村的路上,所以我和老公都很难见面,更不要提生孩子了,我本人也从110斤黑瘦到90斤,已经脱相了。但是我们的结果是好的,我们掌握了农产品从一粒种子埋进土里,到开花、结果、成熟、采收等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土壤、空气和水的不同需求。相继开发出农产品标准化种植管理系统等6项技术,取得32项专利,解决了无论谁来种地,都能种出高产和优质的农产品。
目前,来村网技术已经服务于185个乡镇,118家合作社,以及18万农户,为5万多户农村家庭提供务工机会,累计带贫2000多户,开展电商培训2.5万人次,带动订单种植256万亩,建设数字乡村项目12个。公司获批高新技术企业,入选了2021年全国双创周主题展,被评为全国网络扶贫“双百”项目,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实用技术全国重点项目前十等多项荣誉,被《人民日报》等媒体深入报道30多次。由于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中的突出贡献,我还获得了商务的感谢信和朝闻天下的报道。
我个人也由个人创业变成引领创业,目前是全国青联委员,河南省人大代表,荣获十多项省级以上荣誉。就在4天前,我刚取得了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半决赛的第二名。我和我的团队会持之以恒深耕农业农村,围绕核心业务做大做强,用实际行动来回馈社会对于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詹新华(点评):
这些年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给我们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互联网”,可以说给农业发展插上了数字的翅膀,很好地弥补了农业发展当中的一些弱势和不足,尤其是在消除时间、空间信息不对称,以比较低的成本来对接供需,有效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价值这些方面,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北大毕业的才女李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我看干得非常精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听了她的故事以后,我感受到李敏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既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可以给供年轻的新农人、新农民学习借鉴,尤其是她在三个方面有强烈的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主动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没有为家乡发展做贡献这样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是不大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即使做出这样的选择,也不太可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
二是李敏身上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可以从她的故事当中看到,李敏的成功就是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说她的故事再次印证了,解决别人的问题和痛点确实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非常有效的路径。
三是李敏身上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问题解决需要通过创新,而且问题层次不穷,我们从她的故事中能感受到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所以说问题层出不穷,创新永无止境。从扶贫电商到销售平台再到物联网农业,李敏实现了几次跳跃,都是她在不断探索创新,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人才非常重视,李敏她取得的成效、为家乡发展带来的变化,印证了党的二十大在这方面的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我也希望李敏今后在推进农网融合,实现为家乡做出更大贡献的追求当中继续保持这三方面的意识,能够实现更多更大的跳跃升级,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做出更大的贡献。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