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华:文化憨人守护千年古村

2022-11-12 16:01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暴佳然

DSC_9110.JPG

11月12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图为山西黎城县洪井镇霞庄村乡村振兴委员会主任李建华分享故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李建华:

大家下午好!我来自太行山革命老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霞庄原村委主任,我叫李建华, 疫情原因,不能前往现场和大家见面,但组委会给我们搭建了这样的平台进行分享,非常感谢,希望和大家多多学习。

我的家乡晋东南黎城县,是一个山区小县,在抗战时期因特殊的地形优势发挥作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包括我爷爷奶奶都是抗战中期的党员,奶奶还是妇救会主任,也是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的“纺织英雄”。我身为一个老区人感到自豪,但在经济发展时代,山区就明显是劣势,老区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黎城工业基础较差,是一个低效的农业县,我毕业后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做的就是农业产业开发,主要和中国农大、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合作,将科技成果引到农民田间应用转化,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011年底我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开始返乡和村民一起创业。到任以后发现,集体资产除了几间办公室,基本就没什么了,账务上负债八十万。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各项开支都得我自掏腰包,困难不仅如此,我的上级领导还不敢放手让我去工作,考虑我没有村务工作经验。

原本以为的轻车熟路,此刻变得异常艰难,我暗下决心从困境中寻找突破口,既为村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自己开展工作打开局面。我开始重新审视霞庄村的各种资源,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评估,最终发现霞庄村的优势资源是文化。

因为贫穷落后,恰恰保护了历史建筑,有了这个载体,文化就积淀下来了,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一脉相承又交相浑映,在现代化乡村面前,它貌似破败落后,但从古文明延沿变迁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角度来看,它恰是一座宝藏,在太行山腹地极具代表性,可以说是一座乡村社会变迁活态化呈现的一个标本。

适逢2012年国家住建部联合四部委在全国开展传统村落调查,于是,我就下决心做这件事,经过系统整理上报,2014年霞庄村纳入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皇天不负有心人,次年5月,财政部下发通知对中国传统村落给予奖补资金。

但争取这笔资金的前提是,村庄必须有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北京规划院联系,做规划至少需要十五万。村里根本拿不出这笔钱,当我在会上提及这件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同意我的做法,说我想法太大,老党员还劝我要务实。

好容易趟开一条道,并见到了曙光,怎么可能半途而废,我毅然决然自己拿钱请人编制规划,当我们把规划提交到省厅时候,是全省第一家,评审通过后,霞庄村顺利地拿到了第一笔国家财政资金300万。

有了这笔资金的投入,霞庄村得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两年下来,霞庄村基础设施空前改善,宜居水平明显提高,有了这个基础,各级乡村示范项目纷纷落户霞庄,霞庄村步上了快车道。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干部群众对村庄发展有了信心。村庄释放了活力,我们再一次组织起来了。此时我们正式开启了“以文兴村”的发展道路。当然这个时候,各级领导对我们都很支持。

随着文化兴村的步子加快,又发现人才不足,于是,又在全县范围联合专业人士发起成立了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霞庄,为霞庄村发展出谋划策。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古村落发展大会,获取新的保护理念,也多方外出取经,找各方专家学者求教,进一步提炼霞庄村的历史文化价值。2017年,霞庄村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全国260万个村庄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仅有的487个历史文化名村目录之中。

在此基础上,红色遗址的申报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到2019年,八路军总部、抗大总校霞庄旧址纳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进一步争取到了修复修缮资金。同年,霞庄村被山西省政府授予首批三A级旅游示范村。

霞庄村乘势直上,各方面工作全面开展,村集体培养的乡村旅游业和合作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家门口就能就业。

在保护古村的同时,不忘满足村民现代化居家需求,我们提出古村有古村风貌,新村要有新村气象的指导原则,现代生态文化引领整村发展建设,用乡土树种环村包围绿化,实现了花园式田园乡村的美景营造,2019年,霞庄村被国家森林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霞庄村致力于探索乡村发展的有益模式,尤其是在探索历史与现实,当下与未来方面,不断地进行摸索总结,2019年霞庄村《传统村落保护与活态利用案例》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评选中,位列全国十佳。

2019年底,霞庄村召开了乡村文化复兴大会,各级政府领导、革命后人、专家学者、在外友人齐聚霞庄,共谋霞庄振兴之路,霞庄村的朋友圈和社会圈不断扩大。

截至2021年,霞庄村连续十年被评为山西省文村。

霞庄村所取得的这一点点的成绩得益于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霞庄村感谢党、各级政府以及全社会长期以来给予霞庄村的支持和厚爱。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中,霞庄村只能说是一个起步,当前涉及农业安全和粮食危机、自然生态秩序、社会生态文明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我们作为基层一线的具体践行者和引领者,任重而道远。

让我们携手推动农业现代化,互相学习,一道努力,非常欢迎大家到霞庄作客指导工作,谢谢。

蒋文龙(点评)

各位朋友好,在今天分享的所有故事里面,我觉得李建华的故事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事关历史,事关文化,事关古建筑、古村落,事关中华民族对自己根脉认同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地下的文物看陕西,地上的文物看山西”,我也多次去过陕西各地,有的县有10多个国家级文保单位,这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来讲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在保护和开发的问题上面,山西人一直在那里探索,绝大多数的人会认为连国家级的文保单位都无法利用,何况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所以我觉得李建华要做这样一篇文章,在当地一定是困难重重,阻力重重,不被理解是他的宿命。

但是历史文化确实有时候看不见,你也摸不着,但它是我们的灵魂。一个没有保护自己历史文化意识的民族注定是没有自己的未来,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建华故事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除了关心自己的斗志,还会去关心自己的文化,关心自己的历史,这是很有价值的。

李建华的价值远远不仅仅在于此,除了保护,他还通过解决一系列具体的问题,比如说人从哪里来,资金从哪里来,规划怎么做,旅游怎么结合,解决了这一系列的问题,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开发起头迸发的路子,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今天我非常高兴,在李建华的故事里面我增强了自己对民族的自信,因为他告诉了我们通过古村落,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实现乡村振兴的故事,我们的历史文化不是没有价值,而是一个宝贝,关键是我们怎么样来盘点整合资源,来把它真正地保护好、开发好。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