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晓钰:农业“小白”挑战“无人棉田”

2022-11-12 16:26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暴佳然

DSC_9250.JPG

11月12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第二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村举行。图为新疆尉犁县极飞保障中心农场管理员莫晓钰分享故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戴军 摄

莫晓钰:

大家好,我叫莫晓钰,我是一个今年才开始种地的新农人。跟很多大学生一样,我毕业以后也选择了留在了城市。我在广州工作了6年后,今年可以说做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我选择离开广州,到新疆去种棉花。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你一个习惯了在城市生活的人,居然选择丢掉键盘,去新疆扛锄头。其实如果放在以前,我的确没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在以前的棉花管理是需要铺设大量的人力的,比如说打药,是需要很多人一起拖着药管去打,比如说棉花采收,是需要手去采摘。那一朵棉花是5克,我现在地里面的产量是370公斤每亩,我有500亩地,真的很难想象我去哪儿找那么多人去做这样的农事活动呢?但是今年我可以一个人用超级棉田的模式来管理好我的500亩地。

那什么是超级棉田呢?其实我们公司是一家农业科技公司,我们在新疆有一个项目,就是两个年轻人通过无人化的方式来挑战管理3000亩地,我是作为摄影师全程去跟拍记录的。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以前的3000亩是需要25到30个人左右进行管理的,现在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管理好,而且这一个模式是可以量化、可以复制的,所以今年我就动了种地的念头。

因为我非常热爱新疆,我在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就骑着自行车穿越了新疆的(号称)"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因为这一次我爱上了大美新疆,所以今年我就想说我要抓住机会。我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想去过我自己向往的生活。

说到这儿,我是怎么样一个人来管理好这么大面积的呢?

第一步,将我的棉田数字化。我是通过遥感无人机去飞巡采集地里面的数据信息,还会铺设一些必要的物联网设备,比如说土壤监测仪,有了它,我可以知道地里面温度、湿度,我就可以知道我什么时候该播种了。那如果对比起传统,我们的工人师傅是需要下到地里面要么跪着,要么趴在地上,用我们的温度计去测量地里面的温度的,然后才能够做出播种的一个决策。我还有气象站,通过它我的一些农事活动执行的时间,也可以比较精准的做决策。我还有农田里面的摄像头,通过它我可以远程监管地里面相关的情况。

第二步,我们需要巡田无人化。以前巡田其实是高度依赖人工的,现在我们也是派出我们的遥感无人机,通过它我可以了解到地里面棉花的生长状况,比如说现在粗高是多少,地里面有没有草害,地里面有没有异常情况,我都是通过影像的数据来分析的。

第三步,我们管理的无人化。其实在管理环节人铺得最多,成本投入最高的一是水肥灌溉,二是质保打药。

水肥灌溉的话其实棉花生长就像人一样,需要吃饭、喝水,那我主要是通过超级棉田的模式,将我泵房和地里面的灌溉设施进行智能化,然后再结合土样数据的一些测试,我在每一次灌溉的时候都可以做出更科学化的决策,做到精准地灌溉。

另外我做了这些计划以后,我是不需要去到地里面的,像我就骑着我的摩托车去追求我的"诗和远方"。我在路上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把水肥给灌了,而且我还可以实时知道现在灌了多少时、施了多少肥,接下来还有多少面积没有灌溉。也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我就可以更好地享受我的生活。

但是对比起传统的话,500亩地的管理是需要大概4个人去到地里面开出水桩的,这样的操作其实很不精准。所以像传统的每亩地需要大概600方水的灌溉,但是我这边只需要300方就可以很好地降低成本。

另外一个大的环节就是质保打药,质保打药其实就是病虫草害的管理。比如说杀虫剂、除草剂的喷洒,另外一个是生长调节剂,比如说我们的脱叶剂。你只有通过喷洒脱叶剂把叶子脱掉,之后才能够更好地采收,那就是通过这样这样无人机的高效作业。以前可能更多的就是用人力,拖着管子或者是背着喷壶,一天作业下来也就10多亩,另外还有拖拉机,但是拖拉机会压掉地里面的棉花导致减产。有了无人机这样的高效工具,我一个小时的作业就是200多亩地的面积,所以这样的对比真的是非常夸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技术,有了这样的力量,我才能够更好地去降本增效。

其实经过这大半年的种地,我才觉得我们现在开发这样最先进的技术,然后应用到离各项创新最远的农村,这样才真正地发挥出技术它本身该有的价值。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有很多的感触,我可以说是两代人的见证者,小时候因为生活所迫,我父母不得不离开农村到城市去谋生,长大后现在29岁的我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农村,成为一名新农人投入到乡村振兴。

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其实我也想发挥出自己更大的价值,我也想能够投入到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投入到乡村振兴。我也希望在科技的推动下,农村里面能够尽可能地少一些像我这样的留守儿童,我希望我自己能够过上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现在因为有了科技的力量,我的生活、我的工作的发展,最好的选择不只有大城市,我可以回到农村过上我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我也希望“超级棉田”这种模式不仅只是应用到棉花产业,它能够推动到现代化农业的各个领域,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看到农业和农村值得更多的想象和期待。

当然,我也坚信在广袤的棉田里面,有了我们的年轻人、有了科技的力量,我们年轻一代是大有可为的。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詹新华(点评):

今天我们听了很多新农民、新农人的故事,前面很多领导、专家对这个群体,以及“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也都做了一些精彩的点评。我听了晓钰姑娘的这个故事,我还是想再说一点感慨。

可以说在咱们国家快速城市化进程当中,确实是曾经有很多人担忧未来谁来种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担忧也是不无道理。但是随着我们国家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尤其是我两次参加新农民故事会,听了这么多新农人和新农民的故事,我感觉到我们的农业、农民、农民正在发生很多非常积极可喜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的农业农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应该说谁来种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些新农人的崛起和社会化组织的力量不断地壮大,这样的问题、这样的担忧,我看可能是多余的,应该说谁来种地的这个难题已经或者正在得到破解。

晓钰姑娘就是这样一个新农人成员之一,而且她的故事有点戏剧性,张力、冲击力很大,应该说她的故事很精彩,她把新农民这种来源推到了极致。从繁华的大城市到西部边区农村,从农事“小白”到一个人管理500亩棉田,这个变化非常巨大。

我想这既是作为年轻人她的勇气、她的魄力使然,更是我们现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魅力所致。晓钰姑娘更多的是受现代农业的召唤和吸引去了新疆,所以说这样一个新农人的故事,让我们对新农民群体的壮大,谁来种地问题的解决有了信心。

应该说随着我国的农业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持续转型升级,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未来农民也会是越来越多人羡慕的职业。所以说晓钰姑娘,还有我们很多新农人的选择,尽管他们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努力,都很不容易,应该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奋斗点赞,向新农人群体致敬。

党的二十大号召我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前一段我们《农民日报》在二十大宣传当中有一篇通讯,题目是《建设农业强国算我一个》,就是报道我们三农领域的一些年轻人的心声。

我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晓钰姑娘这样,能够积极地投身到建设农业强国的行列当中来,在广阔农村大显身手、大有作为,谢谢!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