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产业赋能 详情
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大建社区夏布技艺传承提振村民精气神
乡风文明在特色文化产业中绽放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杨钰莹
  •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周涵维
  • 2023-02-08 16:12:08

乡风文明在特色文化产业中绽放

图为夏布技能大赛现场。 资料图

初夏,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大建社区的田间地头阔叶摇曳,竹竿拍打苎麻叶的阵阵声音响彻天空,客家古村又迎来了苎麻的采收季。从打麻开始,在院坝、在屋檐下,或绩纱,或挽麻,或编织,大建社区村民们每天的日子就在指尖攒动的麻线中流过。

以苎麻为原料,经手工编织而成的平纹布,因轻柔胜丝,避暑爽身,实为暑天衣料佳品而得名夏布。大建社区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生产加工的核心基地。

近年来,大建社区通过深耕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夏布产业,举办“客家文化”公益宣讲,打造客家文化展览艺术馆,将客家文化发扬光大,并融入文明乡风建设当中,让当地村民的凝聚力、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有业可兴,夏布生产提振精气神

在盘龙镇的客家文化广场,一场“中国梦·劳动美”职工夏布技能大赛正在举行,参赛选手们娴熟的技艺展示、夏布花和夏布香包的现场制作、夏布时装秀、书画展,吸引了众多群众关注。大建客家人正用心传承夏布文化,创新夏布产业。

大建社区是重庆市移民文化最为突出的集聚地和客家方言岛,客家人占辖区总人口80%以上。要把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离不开夏布产业的壮大发展。

为此,大建社区投入资金、流转土地,建设了苎麻基地、夏布展览艺术馆;购买夏布织布机,招纳夏布编织能手;创办客家夏布工艺展览,举办夏布编织体验活动等,对外宣传客家移民文化、推广传统编织技艺,并以此为依托逐步开发乡村旅游。

为保持传统工艺核心技艺,大建社区还联手双龙公司,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在加工全过程中坚持非遗本真性、完整性,坚持核心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荣昌夏布的精髓。目前有技艺人员2000余名,对全套的手工技术全面保护和传承。

“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这四个词在古代被用来赞美夏布这一精美的手工制品,今天,它再次成为人们品味生活、馈赠好友的佳品。

大建社区现有夏布微型企业25家,规模化夏布加工公司3家。由大建社区党支部牵头成立的重庆苎麻种植有限公司,吸纳266户社区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发展苎麻基地1000余亩,为当地村民每亩创收500元。

“幺妹要勤快,勤快要绩麻,三天麻篮满,四天崩了架,几天才把麻编好,编好才能把浆刷。染好麻布做衣衫,青蓝白色有配搭。幺妹穿起像天仙,扭动腰身乐哈哈。”在多少个夜晚,织布机前轻轻哼唱的《夏布神歌》陪伴匠人们度过寂静、熬过疲累。

源于客家人独特工艺产品的夏布,不仅是大建社区客家人谋生的物品、世代相传的工艺,更凝聚了客家人温良恭俭、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有业可兴,如火如荼的夏布生产,让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大建传承延续。

有脉可承,客家文化凝聚向心力

“我们的祖先是两百多年前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迁入的……”在大建社区中心小学,“客家文化活动周”系列活动正在举行,老师用客家话为学生讲述历史。在这所学校里,孩子们会学习学校编撰的《知客家事 做客家人》校本教材,在课堂上了解客家人的迁徙历程,学唱客家山歌,学做客家美食……

据史志和文献记载,大建社区的客家人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迁徙而定居下来的移民群体后裔。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是我们客家人的一句民谚,我们教孩子们说客家话并了解客家人的发展历史,就是让孩子们记住祖先创业的艰苦和勤劳的精神。”大建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家辉说。

祖父叫“阿公”,祖母叫“阿婆”,吃饭称“舍饭”,今天称“今业”……如今,在大建社区,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小孩,依然能够熟练地使用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客家话。在他们眼里,语言就是自己的根。

“勤为做人之本”“善做终身之魂”“孝为百事之先”“诚为立身之基”……走进大建社区,图文并茂的客家文化墙、文化展板格外醒目。

为让客家文化进一步凝聚向心力,大建社区深入挖掘客家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将客家历史名人故事、花布厂、铜瓦寺等地名故事挖掘出来,设置客家文化墙、文化展板,营造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盘龙镇客家母亲文化广场服务平台,与盘龙镇政府签订《客家母亲文化广场间歇使用协议》,在赶场天举办各种客家文化艺术展览活动;深化拓展“客家文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有了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大建社区也就拥有了团结之根、和睦之魂。村民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获得了精神滋养、增强了精神力量,也让文明乡风建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得以增强。

“三治融合”引导村民移风易俗

“环境卫生和大家生活息息相关,大家是这个小院的主人,要通过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把我们小院建设得更好……”“小院讲堂”是盘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特色项目,大建社区花房小院里,40余名党员群众围坐一团,摆起了“龙门阵”,就如何建设居住的小院畅所欲言,当晚还选举出了一名庭院长和两名副庭院长。

“其他小院不管是从卫生环境还是管理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荣幸当选了庭院长,有信心能做得更好。”小院居民杨金华说。

这是大建社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调动群众积极性,激发村民“主人翁”精神,培养村民自治能力的一个缩影。

在文明乡风建设中,大建社区聚力“三治融合”方式,打造移风易俗好环境。

注重“自治”强基作用。依托“小院讲堂”、新风小院、平安家园建设,完善院落议事制度,组建村民议事会、联席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培育居民自治力量,形成“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的共治共享格局;将移风易俗纳入《乡规民约》《小院公约》,实施“红黑榜”、积分制等奖惩机制,引导群众简办红白喜事,远离封建迷信和邪教。

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开展“十提倡·十抵制”“法治宣传进社区”等活动,同时发动一批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党员、村民代表进村入户,结合真实案例和移风易俗中出现的问题,树立婚育法治新观念。

注重“德治”教化作用,通过开展主题艺术节、客家特色体育活动练习展示、“勤善孝诚”主题实践活动、“勤善孝诚”之星评比等,厚植文化沃土,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村民整体素质。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