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桢桂:穿行在南岳衡山的“云端信使”

2023-02-22 12:50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兰宇

2月8日清晨6时许,夜色尚未褪去,天空飘着蒙蒙细雨,一辆摩托车穿行在南岳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骑车的人是山区邮递员杨桢桂。此时,他正在赶往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的路上。他家住在南岳区寿岳乡龙凤村,离坐落在南岳镇上的单位有30公里的车程,骑摩托车最快也得四五十分钟。老杨把报纸杂志送到寿岳乡岳林村曹云翔家。莫雄飞 摄

杨桢桂,是一名有着22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南岳区邮政分公司唯一一个跑山区的邮递员。为了确保在8点前能到岗,老杨从2007年干邮递工作以来,16年里,无论酷暑寒冬,一直保持着早上5点多起床的作息习惯。

有着五岳独秀之称的南岳衡山常年云雾缭绕,山路十八弯,主峰祝融峰海拔超过1300米。老杨每天奔走在南岳群山峻岭的沟沟坎坎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架起大山与外界联系的桥梁。因此,老杨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云端信使”。

为大山与外界架起联系的桥梁

7点50分,老杨到达单位,当天的首趟邮车也准点驶进了单位。老杨脱下雨衣,快步走到邮件分拣区,埋头忙活起来。

于老杨而言,今年有些特殊,马上满60岁的他到8月份就要退休了。“尽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这是老杨对自己的要求。

南岳邮政分公司目前有5个投递段道,各有一名责任投递员。老杨的段道是“乡9段”, 分东线和西线两条邮路,负责南岳镇延寿村及寿岳乡周边5个村近万名群众的邮件投递,为他们送去邮件、包裹和村民所需的各类农资产品、生活用品,架起深山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当天上午老杨走的是西线,从岳林村到船山村,这是他负责的两条投递线路中,路程较长的一条:往返70多公里,全是山路,需要3个多小时。

眼下刚立春不久,山间气温低。为了御寒保暖,老杨的摩托车可谓“全副武装”:两个车把手上都装了厚厚的手套;车头上罩着一件厚棉衣,能盖住双腿;雨衣四周缝了一圈蛇皮袋,加长、加宽了不少,以便更好地遮风挡雨。后备箱里,还备有防滑链、雨鞋,这是专门为雨雪天准备的。

上午9点,小雨未歇。老杨完成邮件分拣任务后,把当天上午要投递的报刊、包裹等物品妥帖地装进邮包两侧,穿上雨衣,再戴好头盔,“嗡”的一声发动车子,载着数十斤邮包,冲进了如丝的细雨里。

16年换了4辆摩托,累计行程40多万公里

沿山而行,雾气渐浓,寒风刺骨,湿漉漉的水雾迎面而来。老杨放缓车速,小心地驾驶着摩托车沿高低起伏的山路蜿蜒前行。

上午9时30分,伴着一声响亮的鸣笛,老杨一个刹车,摩托车稳稳停在了一栋房屋的前坪上。这里是寿岳乡岳林村曹云翔家,也是老杨当天的第2个投递点。

80岁的曹云翔和老伴循声走了出来。老杨麻利地下车,伸手从邮包里拿出了几种报刊,迎着递了过去。

“这些报纸杂志都是我的精神食粮啊!”曹云翔老人乐呵呵地接过老杨递过来的一沓报纸杂志,高兴得像个孩子。曹老今年80岁,以前是衡阳市衡山县职业中专的一名语文老师,退休后,他和老伴在山里开起了农庄,做起了农家乐生意。闲睱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

曹老告诉记者,老杨对客户十分负责,除了将报刊准时送达客户手中,有什么售后问题找他,他也一定及时解决。

曹老的老伴谈到老杨也是赞不绝口:“我们家门前这段坡路又陡又长,每逢雨雪天气,车辆根本下不来,老杨就会步行几公里把邮件送进来。”

步行投递,即所谓的“步班”,对老杨而言是工作常态。2007年老杨刚接手山区线路时,那时候山上路况不像现在这么好,还有部分泥巴路、砂石路,开车不太好走。有近一年的时间,老杨送件走的全是“步班”。

“邮包重七八十斤,得用扁担挑着,一天下来要走30多公里。”老杨至今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后来,当地政府大力完善山区旅游设施,山上路况一年比一年好。老杨入职第二年开始用摩托车投递。但如果遇上大雨或暴雪天气,当地政府封山,禁止车辆通行,手上又有急件,老杨还是要靠步行投递。

老杨向记者回忆起2008年冰灾期的状况:“当时路面结了厚厚一层冰,走路都打滑,要在鞋子外面再套一双草鞋才行。我挑着担子上山挨家挨户送邮件,由于路滑坡陡,投送速度缓慢,经常到了晚上八九点还在送件,晚上就睡在村民家中。”

当山区邮递员不仅辛苦,更要注意安全。老杨说,平时摔跟头、滑倒是家常便饭,最严重的一次是他摔断了手臂,整整在家休养了三个月才能上班。老杨的同事则告诉记者,山间气温低、湿气重,山路坡陡弯急,线路又长,老杨常年骑摩托车跑,落下了腰痛和老寒腿的毛病。

老杨估算了一下,自己一天两条线跑下来,平均每天投递行程100多公里,16年累计走了40多万公里,光摩托车就先后换了四辆。

山区邮路虽然跑起来辛苦,但每次看到收件人的笑脸,老杨也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那一刻我就觉得,再累也值得!”

父子三人接力投递,一跑就是20多年

其实,最早跑山区邮路的并不是老杨,而是他的哥哥杨应华,从20世纪90年代末便开始了。后来他父亲又接了过去,一跑就是五六年,老杨是从父亲手里接过的接力棒。算下来,父子三人风雨无阻在这条邮路上接力跑了20多年。

老杨说,父亲和哥哥都是共产党员,也都是吃苦耐劳的人,干一件事,便会使尽全力,从不抱怨。等他接手乡邮员工作时,山区的路况已经好多了,对此他感到很知足。

今年8月,老杨就要退休了,他有些舍不得:“当乡邮员虽苦,但我在山里跑了16年,累计送件数十万份,跟邮路上的乡亲处成了朋友,他们看到我都很热情,还会留我喝茶吃饭聊天。之后不跑了,就难得见面了。”这些年,老杨都舍不得转岗,他认为,能给山里的群众帮点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对父亲和哥哥的精神的一种传承。

山区的人听说老杨快要退休了,也纷纷表示不舍:“老杨这人是热心肠,人又勤快,他经常义务帮助我们把山里的东西带出去。”“以前村里路况差,村民外出不便,每年春耕时,他会热心地帮我们从山下捎带化肥、种子等农用物资上山……”

老杨的同事们告诉记者,跑乡邮段道比跑城投段道更加辛苦和孤独,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乡邮路上,任劳任怨,每年单位评先评优他也总是谦让,说机会还是要多留给年轻人。

当天中午12时许,老杨终于送完了西线往返70公里7个投置点的所有邮件和包裹。下午两点半,老杨这位“云端信使”,又要接着跑东线,继续在南岳的苍茫大山中穿行,去完成每天的投递任务。

作者:莫雄飞 邓定蓉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梁嘉伟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