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期,最近一段时间,安徽农业大学小麦专家董召荣一直在忙着指导小麦田管。
作为安徽省科技特派员,董召荣过了年就开始在小麦主产区调查指导,这也是从事了一辈子粮食生产的董召荣的习惯,“过年对别人来说是团聚,我们天天想着小麦长得咋样,看到天气不对劲,他就拿起电话打给各地的大户,一通电话就是大半天。”
今年天气有些旱,要想取得丰收,必须加强田管。对于董召荣来说,麦苗就像幼儿,在成年前必须加强呵护,“每一粒粮食都浸着粮农的汗水,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更要比农民朋友多流汗,这样才能保证丰收。”
正月十一,董召荣就在家里待不住了,他冒着严寒到颍上县西三十铺镇余塘村进行小麦生产指导。查苗情、看墒情,对不同类型的小麦田块,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
得知董召荣来了,种植农户叶文军老汉放下碗就把他拉到自家麦田。麦田里,成片的叶片发黄,董召荣一看就知道有问题。随便拽起几棵一看,就找到了病根,去年秋冬季干旱,红蜘蛛发生严重,导致苗弱,与冬季低温引起的冻害的叠加效应,导致小麦茎蘖数少、叶片发黄、苗弱。防治红蜘蛛,加强田间管理,趁雨分批施用尿素,促进小麦的苗情转化,及时防除杂草……董召荣现场开了“方子”。
旁边还有几户田地也是同样的情况,董召荣想了一个办法,到了余塘村广播站,利用乡村大喇叭给村民们讲起了小麦春季管理技术。
董召荣是安徽农业大学科技特派员中的一员,作为地方农业高校,该校充分发挥专家教授作用,遴选 462名农业科技人员组建76支科技特派团,其中34支备案为省级科技特派团,131人选任为省级科技特派员。一支支团队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穿梭在田间地头,用科技支撑起农业增收的希望。
该校依托建在安徽全省各地的8个综合试验站、13个特色试验站和7个产业研究院,拓展了“一站一盟一中心”服务模式,探索实施“试验站+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组建全产业链专家团队,进一步拓展延伸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职能。
庐江县是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了推进该县农业产业全面升级,该校组建了庐江县现代粮食产业 “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团,包括31名专家,覆盖小麦、水稻、茶叶、病虫害防治、水产、园艺、信息化等研究方向。
建立在庐江县的该校皖中综合试验站就像科技特派团的“大本营”,团长黄正来是这里的“常客”,不仅他擅长的小麦产业,涉及该县农业主导产业的任何一个环节,他都要牵头做好协调工作。“特派团的优势在于,我们聚焦粮食产业的全链条,摆脱了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状,从整个粮食产业出发进行协同攻关,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黄正来说。
这几年,特派团在庐江县引进和选用29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筛选适合安徽南方稻茬种植的丰产专用型小麦品种,开展了大田展示和示范工作,建立了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通过技术引领和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和水稻达135万亩以上。其中水稻品种“玮两优8612”绿色高效示范片,亩单产最高1148.2公斤,百亩平均亩单产1136.4公斤,创长江下游水稻亩单产最新纪录。
从科技特派员到科技特派团,该校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体系作战”,服务的对象从一家一户到全产业链,服务农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断跃升。
去年以来,该校通过科技特派团示范推广“四新技术”237项,建立示范基地68个,在科技特派团覆盖的32个县(市、区)签订横向合作项目106项。
临泉特色农牧产业科技特派团成功培育皖临白山羊新品种,这是安徽省第一个自主培育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大家畜新品种,也是我国培育的一个肉用白山羊品种;怀宁绿色食品科技特派团示范推广“四新技术”20项,培训技术人员880人次,大力推进了当地蓝莓产业发展……说起科技特派团工作,该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华君认为,组团式的科技服务让科技研发提质增效,成果转化不断加速,“这就是团队的力量,也更加契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真正让农业科技无缝转化在田间,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生产力。”
作者:曹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