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两会专访 详情
全国人大代表李兰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夯实农业强国基石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刘婉茹
  • 作者:吕兵兵 颜旭
  • 2023-03-09 11:28:4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农业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兰祥说,作为拥有“闻名全国汶阳田”的齐鲁农业大市,泰安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登高望远,奋力争先,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在泰汶大地全面起势、持续突破,用奋斗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奋斗中再立新功。

提高“政治三力”,把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泰安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始终把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贯彻党中央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

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县两级均成立高规格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下设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脱贫攻坚、财政保障等7个专项组,涵盖25个部门单位,并将“五个振兴”实施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相关党委常委和副市长。

建立乡村振兴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专班推进、专项跟踪、专人落实、专题研究,部署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长远实施提供了科学指引。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先后整合省、市涉农资金100多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奖补资金,专门用于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出台《关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市财政每年对新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分别给予奖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落地北京新农创、鲁商集团等一批工商资本项目,总投资约385亿元。

提高耕地质量,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如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兰祥给出泰安答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守住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保护和调动县、乡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按照“减垄增面积、小田并大田”的思路,泰安在山东省率先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减垄增地”种植模式,累计推广78.8万亩,增加有效种植面积近8万亩。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数量“双提升”,泰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2.2万亩,亩均提升粮食产能100斤以上。坚持藏粮于地,泰安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定在557万亩、250万吨。

加快现代种业发展。泰安建立市、县、乡三级新品种跟踪评价暨展示示范推广平台,岱岳区被确定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新泰市、宁阳县被认定为全国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东平大豆制种大县获农业农村部认定,泰安禾元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肥城市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新泰市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

立足特色资源,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泰安聚焦泰山茶、高端畜牧、高效蔬菜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总产值达164.4亿元。

组建现代食品产业链专班,泰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现代食品产业链产业图谱暨2022-2025年行动计划》,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33家,营业收入361.4亿元。

目前,泰安市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别达到2个、5个、64个。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分别达到6个、15个。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14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6个,市级97个。

厚植生态底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泰安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乡村振兴持续深化。泰安坚持“示范带动、全域培植、融合并进”理念,累计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47个,惠及466个村、68万人。泰安九女峰、羊流、老湖示范区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新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7个、市级75个、县级158个,肥城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岱岳区道朗镇里峪村入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2023年,泰安市将重点聚焦粮食稳产增产、产业高质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农业科技创新、农村面貌提升、农民持续增收六个方面,继续抓好粮食稳产保供,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推进乡村振兴,稳步实施乡村建设,加强科技、人才、考核等要素机制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新时代农业强市建设新局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颜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