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电商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出村进城,但是出村进城的道路并不平坦。由于农产品季节性强,有的品种储存保鲜时间短,在流通环节有很大局限性。有时要在保鲜期内销售完非常困难,就会给农户造成很大损失。亟须解决物流仓储问题,打通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从国家层面来看,过去一年国家出台了50多项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政策、规划。尽管各级重视,行业发展迅速,但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还不同程度存在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断链”、伪冷链、高素质人才缺乏,标准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等问题,导致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恶意竞争等现象,每年因冷链“断链”造成约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的浪费,经济损失超千亿元,极大地影响了冷链物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强冷链物流行业的监管、认证和信息化水平,应该作为建设食品强国和农业强国的牛鼻子工程来抓。
为此,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朝阳县木头城子镇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王颖提出加强冷链物流建设管理的建议:
加大产地仓“最先一公里”建设,推动冷链流通体系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议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法规,将冷链物流运输纳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畴,提升设施设备技术水平、健全全程温控体系、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强化企业运营监管,加大“小、散、乱”物流企业的整治力度,形成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安全绿色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此外,冷链运输车辆目前未对货车类进行单独划分,冷链食品运输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与认证,建议对冷链运输车辆在货车类别划分上进行单独分类,健全冷链食品运输人员从业资格审定。
大力培育一批“中间N公里”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提升国际供应链管理能力和竞争力。建议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撬动作用,鼓励地市统筹涉农资金,对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在冷链集配中心、仓储保鲜设施、冷链车辆、温控及节能设备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加强农产品“全程数公里”供应渠道监管和认证,建立食材供应全流程可追溯机制。建议加快建立农产品全流程追溯机制,加强农产品的流通网络管理,支持骨干冷链企业参与国家及地方农产品全程可追溯项目建设和标准制定,并在科技创新资金引导、财政奖补等方面给予支持。
加大销地仓“最后一公里”冷链基础设施的建设。冷库的资金投入巨大,同时又具有城市公共设施的属性,可考虑由政府直接出资,或者通过政策支持仓储企业发展冷链,由第三方物流公司或者农业企业长期租赁,面向整个市场提供开放的服务,促进优质食品的流通与供给,提高农业和食品产业链的价值空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