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榜样 详情
2022中国企业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年度案例(非农产业)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郭芸芸 关仕新 王振东
  • 2023-03-17 09:36:09

编者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都需要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2023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乡村振兴全面展开的关键之年,为鼓励广大企业投身乡村振兴伟大实践、履行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农民日报社推出“2022中国企业乡村振兴社会责任年度案例”公益推介活动,旨在推介一批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导向,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举措内容充实、效果明显,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欢迎,经受时间和市场检验,创新度、示范度高并具有借鉴推广价值的年度案例。本版对2022年度七家企业(非农产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好做法、好经验给予报道,以飨读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强化项目落实落地 增强乡村“造血”能力

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履行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作为重要国有骨干企业,中国石油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充分利用公司业务优势,结合受援地资源特点,通过深化特色产业帮扶、不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持续推动重点项目落实落地等措施,提升当地经济自身造血能力,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承担定点帮扶任务数量最多、投入力度最大和帮扶效果最显著的中央企业之一。

2021年,中国石油全球主要公益投入8.08亿元,乡村振兴是其公益投入的重中之重,全年投入乡村振兴和对口支援资金近3亿元,惠及222个村。

实施环保生态林、种植养殖基地、智慧粮仓等各类帮扶项目近600个,高质量落实各项帮扶措施。以增强乡村自主“造血”能力为主要方向,精准施策“授渔”,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2021年,中国石油在新疆尼勒克、托里、察布查尔、青河、吉木乃、巴里坤六县投入7740万元,援建湿地古杨风景区、国家储备林等产业项目9个。

充分利用自身渠道、平台优势,为地方特色产品牵线搭桥开拓市场,累计推荐超过300个脱贫县的4000余种帮扶产品,脱贫地区产品购销额达9亿元,惠及群众50万人。

切实提高脱贫地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年派出帮扶干部984人,创新开展乡村振兴、农牧业新业态、数字农业、产业运营等内容培训,累计培训7.05万人次,其中县乡村基层干部2.44万人次、乡村振兴带头人2.37万人次、专业技术人才2.24万人次,为乡村振兴奠定人才基础。

2021年,中国石油在定点帮扶工作中,投入帮扶资金1亿余元,完成计划任务的157.35%,引进帮扶资金、培训基层干部、培训乡村振兴带头人、购买消费帮扶产品、帮助销售消费帮扶产品等均大幅度超额完成规定任务,各项帮扶措施效果显著,以实际行动忠诚履行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任务,体现了中央企业的使命担当,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开展产地直发 打造全国最大农副产品上行平台

作为“腿上有泥”的新电商,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拼多多”)发挥平台优势,积极探索农产品上行、培训新农人、农业科技等领域,深入最基础产业带以及最基层村庄,始终与农业、农民一起共同成长,助力乡村振兴。

首创“农地云拼+产地直发”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在农产品上行方面,“拼多多”创新“农地云拼+产地直发”模式,以稳定需求重塑农产品流通渠道,以产地直发取代层层分销模式,为农货上行搭建高速通路。“拼多多”农副产品上行总额连续多年超过三位数增长,并于2020年成为中国最大农副产品上行平台。在保留生态多样性、个体差异化基础上,“拼多多”实践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云端的规模化发展路径,为中国走出一条更符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农业道路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拼多多”直连全国超1000个农产区,助力农副产品出村进城及农民增产增收,直联1600万名农业生产者。

打造中国最大的新农人孕育平台,积蓄农业农村现代化崭新力量。在前期带动10万名返乡新农人的基础上,“拼多多”通过设立“多多课堂”,推进电商课程在农村地区推广和普及,培育“科技型新农人”,成为中国最大的新农人孕育平台。“拼多多”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已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台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在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等西部地区,“新新农人”的数量两年间增长了近4倍,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

设立“百亿农研”专项,推动农业科技数字化发展。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在2021年宣布设立“百亿农研”专项,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普惠。2023年,“拼多多”连续第三年开展“多多农研科技大赛”。

积极回馈社会,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乡村教育奉献爱心。“拼多多”连续开展“抗疫助农”“消费扶贫百县直播”等一系列专项活动,覆盖全国近400个农产区,助力保障基层农户的收入。2021年7月河南省遭遇水灾,2021年10月山西遭遇水灾,“拼多多”第一时间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赠1亿元、向山西省慈善总会捐赠5000万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创新“网络﹢”帮扶模式 数智化赋能乡村发展

作为全球网络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盈利能力和品牌价值领先、市值排名前列的电信运营企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积极发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主力军”作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数智力量,连续四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考核最高等级评价,连续三年位居央企前三名。

“网络﹢”创新帮扶模式。中国移动以网络帮扶为主线,强化组织、资金、人才三方面保障,将网络和信息化优势与教育、消费、健康、产业等多个帮扶领域相结合,以“网络﹢”创新帮扶模式助力对口帮扶地区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对口帮扶1811个县(乡、村)、108万贫困人口;投入网络信息服务帮扶资金近2000亿元,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脱贫地区网络建设,4G网络覆盖99.6%的行政村,5G网络实现全国乡镇连续覆盖和部分发达农村良好覆盖,帮扶资费惠及脱贫群众1739万人;累计捐赠无偿帮扶资金25亿余元,派出帮扶干部5700人(目前在岗2400余人),消费帮扶金额达12亿元,培训干部人才30万人次。

新基建打造数字乡村。着力乡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乡村与城市“同网、同质、同速”。有序推进乡镇、农村区域5G精品网络建设,建设5G基站39万个,乡镇5G覆盖率达98%,基本实现乡镇5G连续覆盖以及发达农村、重点区域有效覆盖。深入落实提速要求,全国农村家庭宽带管线覆盖约2.5亿户,农村OLT(光线路终端)90%以上具备千兆平台能力。持续推进电信普遍服务,完成第七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任务,在偏远农村地区建设4G基站5056个,在边境线地区建设4G基站263个。

数智化赋能乡村发展。制定实施“数智乡村振兴计划”,全面推进乡村新基建、产业、治理、教育、医疗、文化和金融等“七大数智化工程”。打造智慧农业5G示范项目近300个。如定点帮扶黑龙江省桦南县出资建设3万余平方米的湖羊养殖基地,培育智慧湖羊养殖特色优势产业。智慧农业应用平台联结用户超330万户,完成养殖、种植、畜牧等项目超50个,探索实践5G无人农场、AI智慧养殖,助力农业生产增效增产增质。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科技”推动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国家队”“主力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农业银行)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全行业务经营的重中之重,持续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民共同富裕贡献农行力量。

以三农为基本定位,引“活水”促乡村振兴。中国农业银行致力于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截至去年10月末,全行县域贷款余额7.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5万亿元,832个脱贫县贷款余额达1.7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涉农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万亿元,乡村产业贷款余额1.4万亿元,乡村建设贷款余额1.5万亿元,县域绿色产业贷款余额超万亿元。

聚焦重点产业区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聚焦粮食产业、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强镇强村等重点区域,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等重点主体,推动乡村产业链延伸融合。重点服务县域绿色生态农业转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先后推出“国家储备林贷”“生态保护贷”等特色产品,为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提供金融动能。

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多元化支农惠农。创新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促进村集体和农民群众“双增收”。在浙江推出“富村贷”、村集体流动资金贷款、普惠信用贷款等“富村系列贷”;在西藏推出“雪域惠农e贷·青稞贷”专项特色贷款产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创新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合作,推出“富民贷”产品,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覆盖,并向全部脱贫县、重点革命老区县推广。积极开展行司联动,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债券承销、理财投融资等多元化支农惠农。

线上线下拓展服务,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推广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完善涉农数字化场景生态。推出手机银行乡村版,县域手机银行注册客户超2亿户,覆盖1300个县、14万个行政村;搭建物理网点、自助银行、手机银行、“惠农通”服务点、远程银行和流动服务“六位一体”服务渠道体系,建有县域网点1.26万个,遍布所有县域,“惠农通”服务点乡镇覆盖率达89%。

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

放大政策效能 缓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全国农担体系是国务院批准成立、专注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性担保体系,由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农担公司)及33家省级农担公司组成,目前已建成上下一体、紧密联结的“国家-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国家农担公司与1294个市(县)级地方政府开展合作,业务量超过1亿元的县有1649个,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工具。

坚守政策性定位,持续缓解“融资难”问题。国家农担公司累计担保项目超285万个,累计担保金额超9179亿元,政策效能放大14.3倍。全体系专注“支农支小”,粮食种植累计担保金额超1700亿元,生猪养殖担保金额超480亿元,140个优势特色产业担保金额超1300亿元。担保业务覆盖了全国超过97%的县,对农业大县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已成为担保支农行业的“主力军”,行业占比近65%。

强化银担合作,缓解农业“融资贵”问题。国家农担公司创新提出“风险分担、利率优惠、不缴存保证金”三项银担合作基本原则,与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展“总对总”战略合作。各省级农担公司与超过1790家地方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体系合计获得银行授信金额超1.1万亿元。2021年,全国农担体系综合融资成本5.7%,平均担保费率0.5%,远低于全国农村综合融资成本。

以产业为重点,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立足产业周期、成本、产出等关键要素,研究推出60余个专项担保产品,适配特色产业的个性化融资需求,并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形成合力,搭建政、银、担、企多方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链条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超12万个,担保金额525亿元。在支持行业方面,种植养殖业在保金额占比70%左右,农产品初加工及流通占比25%左右;在支持主体方面,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农民合作社在保项目合计占比超80%,服务对象精准聚焦。2021年5月以来,积极参与农业农村部发起的信贷直通车活动,已为超过3万个项目提供担保,撬动银行资金超220亿元。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

实施“星火计划” 创新开展“教育+就业”帮扶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集团)始终坚持推动帮扶地区教育就业与产业发展。2018年,针对帮扶地区部分劳动力无法远离家乡、无业可扶、经济收入可持续性差、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不高等现实问题,保利集团创新提出“教育+就业”帮扶模式,将传统支教、助学项目与企业人才培养、用工需求相结合,创建保利集团“星火计划”,开办保利集团“星火班”,通过招收贫困户子女4个月在校技能培训、2个月顶岗实习、2年跟踪培养,授其技、树其人、立其业,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1500万元,完成6期培训,427名学员先后成为保利集团员工,100%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8人实现在岗学历提升,58人进入各级后备干部库和核心岗位。

保利集团“星火班”是保利集团“星火计划”的主要实施载体。在机制上,“星火班”严格落实“五个一”,即召开一次欢迎会、一次性配齐生活用品、组织一周岗前集训、统一实行双导师帮带制度、统一购买意外保险,明确入司考核分配机制。在培训上,科学设置课程,落实导师帮带制度,为每名学员指定1名工作导师,精准“一帮一”帮扶。在立业成才上,入司后指定人力经理作为发展规划导师,打通职业上升通道;鼓励学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综合素质表现优秀学员优先纳入后备干部库。在育人上,始终将“以德为先”作为“星火班”最大特点,采取“全封闭+半军事化培训式”管理模式,设立生活班主任,与学员同吃、同住、同生活。坚持开办周六德育课堂,积极组织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并与入司学员签订为期两年的“家庭帮扶协议”,约定每月从学员工资中转账200元,公司额外补贴100元,统一汇至家长专用账户,培养感恩之心、助力家庭脱贫。

2022年,保利集团在此基础上升级启动“星火工程”,其中“星火启航”劳务输出子项目在山西省五台县成功试点,以“助力脱贫人口出国就业,打造高端劳务输出品牌”为宗旨,充分利用山西省对外劳务输出优惠政策,通过市场化合作方式,将传统就业帮扶与所属保利中轻康养人才对外劳务输出业务有机结合,以实现脱贫人口、执行单位、保利集团、地方政府“四赢”局面。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全过程提供就业帮扶 全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立足帮扶地区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自身在投资牵引、设计引领、建造带动、运营赋能等领域的比较优势,将党建联建的政治优势贯穿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全过程,全产业链助力甘肃省康乐县、康县、卓尼县(以下简称甘肃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折不扣履行对口支援革命老区福建省长汀县的政治责任,持续在新疆英吉沙县12个村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经过八年努力,中国建筑累计认购央企扶贫基金16亿元,向甘肃三县选派30名挂职干部,投入帮扶资金3.71亿元,实施帮扶项目391个,帮助甘肃三县提前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累计减贫19.6万名贫困群众,345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

中国建筑为贫困群众提供“岗位供给-技能培训-跟踪保障”全过程就业帮扶。开展“点对点”就业招录。组织79家二、三级企业与甘肃三县劳务办精准对接,召开50场次招聘会,招录和劳务输转甘肃三县贫困群众3218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搭建“一站式”输转通道。投入30万元建立劳务信息数据库,将4家当地劳务企业纳入合格供方名录,拨付专项资金、组织专业力量,打造66个建筑劳务输出示范村;开展“卓尼劳务输出春风”行动,打造康县燕河建筑工劳务品牌,构建“劳务公司+示范村+劳务带头人+务工人员”模式,整建制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难题。近三年来,累计招录和劳务输转甘肃三县5000余名群众到中国建筑就业,整建制劳务输转近2500人。实施“订单式”技能培训,与甘肃建院联合创办中国建筑高级技能人才班,连续4年开设学历班、电工班、测量班,构建“培训、实习、取证、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创新设立康县务工人员党校专班,帮助182名贫困学子结业就业。

中国建筑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点穴式”捐资方式直接锚定甘肃三县产业发展。助力文旅产业优化升级,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康县旅游产业示范园、卓尼特色产业示范区、康乐县民宿等示范项目,打造“洮砚之乡”产业园。助力壮大特色种养业,深度参与康乐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投入719万元捐建富康食用菌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项目,投资20万元改造升级卓尼朝勿村中华蜂养殖基地,扶持康县三河坝镇农业产业示范园。

作者:郭芸芸 关仕新 王振东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