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三原县陵前镇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为引领,统筹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谱好乡村振兴战略新篇章,快步走上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多元化+可持续” 三产融合推动产业振兴
陵前镇立足资源优势,构建“南木北果中工业”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果业、苗木、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培育特色果业。陵前镇搭建陕西池阳绿农、“玩味”电子商务等6家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全镇21个果库、23个标准化养殖场,借助网络渠道将陵前的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荣获陕西省“电子商务示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称号。
建强工业集群园区。陵前镇以三原县医药产业园及陵前镇南部工业集中区为抓手,不断招大引强,以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共有企业7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提供就业岗位4500余个。
壮大特色苗木产业。在旱腰带地区大力发展特色花卉苗木产业,目前,全镇共有各类苗木2万余亩,以陕西龙泽林源生态农业基地为龙头的苗木专业合作社共35家,苗木经纪人50余名,每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探索了“五户联保”信贷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的难题,全镇8个村被授予“信用村”,累计发放创业贷款429户5072万元。
壮大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陵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突破55万元,甘涝村、大寨村等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万元以上,肖家村等1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邓家村等3个村年收入实现5万元以上。
“红色传承+基础提升” 多管齐下推动文化振兴
陵前镇以传承发扬红色文化为抓手,打造集渭北革命历史展示、红色革命纪念、红色研学教育、生态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渭北革命历史文化长廊。
利用渭北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基地、三原县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及本地红色文化汲取渭北精神,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
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重点,投入650万元,相继建成柴家窑村永红广场、长坳村文化广场,大寨村廉政文化广场,墩台村文体活动广场。陵前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占地4200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占地3000平方米,群众健身设施齐全,是群众休闲健身娱乐的最佳场所。截至目前,全镇共建成公共文化场所20个,文化广场普及率达到100%。设有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4名、村文化管理员19名,文艺骨干126名,每年对文化管理员、文艺骨干培训10次以上。同时,以“我爱阅读”读书活动为契机,依托镇综合文化站24小时自动借阅机及农家书屋,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到了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以表演“云里显胜”“走马”等传统节目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围绕培育“诚信、包容、创新”的主流价值观,组织开展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好孝子”,树立典型榜样,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引进+培养” 高低起步推动人才振兴
“我家地里的几万公斤苹果,全指望着孙键卖呢。”三原县陵前镇焦村村民崔军峰说。今年40多岁的孙键,在成为职业农民以前,是一名军人。2004年部队转业,被分到了建设银行陕西分行做行政。后“裸辞”去了一家果品企业做销售。积累一定经验后,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他返乡立志把老家的优质水果推销到全国。就这样,他从原来的公司辞了职,毅然决然地在焦村创办起了公司。孙键一下子在家乡成了“大名人”。企业3年来销售果品22000万吨,向脱贫户发放分红奖金60余万元,发放劳动工资50万元。
陵前镇坚持聚人才、用人才、留人才、育人才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生力军,实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富裕一方百姓”的人才效应。着力培育返乡创业人才,大力回引孙键等在外优秀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企业家等返乡创新创业,建立人才信息库,构建“党建+合作社+农技人才+农户”的多元人才体系,依托陕西农民田间学校,围绕产业发展现状和群众培训意愿,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理论+实践”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点单式”培训,今年来,共培训50余次2000余人。镇上确定专职领导牵头,具体工作人员负责,落实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政策予以扶持,从而调动农民参训积极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环境整治+清洁能源” 动真碰硬推动生态振兴
陵前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长效治理,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营模式,依托农村“三堆六乱”专项整治活动,采取“支部统领、党小组包组、党员包户”的方式,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全镇除曹师村实施了煤改电项目,陵前村等18个村7300余户实施了煤改气项目,实现“气化陵前”的目标。结合实际累计引进废旧树枝回收企业5家,每年回收利用废旧树枝4万吨,群众增收700余万元。
围绕环境优化,扎实推进绿化、黑化、亮化工程。镇区栽植行道树1300余棵,绿化路延2公里,铺设污水管网8公路,黑化路面2公里,全镇共安装红色主题路灯240余盏,节能改造路灯3500余盏。
“基层党建+陵前在线” 强基固本推动组织振兴
陵前镇着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以“白鹿原上党旗红,渭北精神永传承”为核心,聚焦“整镇过硬、整县提升”要求,以创建过硬支部为目标,19个村阵地规范设置各类功能部室,严格核实上墙制度,促进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标准化。
探索出“1+2”支部共建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精准选派19名第一书记、工作队长,33名驻村工作队员到乡村振兴一线,接续奋斗,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探索开发“陵前在线”数字乡镇平台建设,从宣传、智慧政务、巩固成效及乡村振兴板块呈现,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并依托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将政务服务8大类55项线上线下相结合,达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米,加强干群之间的沟通联系,有力推进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在全面制定好践行好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创新创立了白鹿原说事会,并在全镇19个村推广应用,“您有事,我来帮,零距离沟通,添笑容说事”,通过民事纠纷及时调解,达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的效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作者:纪佩云 唐晓晗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