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安徽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徐淙祥紧握着郭天财老师的手激动地说:“我们终于又见面了。”徐淙祥兴奋地介绍说,郭天财老师可是小麦界的“大名人”,20世纪90年代起就出过多本有关小麦种植的教材。他20多年前就读过郭老师编写的书,当时根据书里传授的技术种出的小麦亩均超600公斤,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一件可不容易的事情。
年过七旬的郭天财老师此次作为顾问陪同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一行来安徽调研小麦苗情。郭老说,因为此生和小麦结缘,所以几乎每年都要来安徽查看小麦生产情况。这几年因为疫情原因中断了步伐。所以此次安徽调研之行特别想来看看老徐的小麦种得怎么样了,来到太和县终于圆了自己的梦。专家组仔细查看了老徐的实验田和大田,对小麦田间表现给予高度肯定,并详细询问了老徐平时的日常管理情况。看见一块小麦示范田里插着安农188的品种展示牌。郭天财立马打趣一旁的专家组副组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马传喜道:“安农188,谁种谁发家。看我这广告打得怎么样?”看到有不少皖育小麦品种的田间示范后频频点头道:“安徽小麦这些年发展很快,不仅表现在种植水平方面,小麦育种也上了新台阶。”
看到老徐地里孕穗的小麦田郁郁葱葱、植株健壮,整齐划一,专家们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前不久我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把种植300亩以上的大户集中到一起交流学习,共同提高科学种粮的水平。”徐淙祥介绍说,自己的粮食之所以能屡屡创新高除经验外,离不开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乔玉强等专家带来的新品种、新农机、新肥料、新技术。同时也透露了种粮成本节节攀升的忧虑。土地流转费的与日俱增、人工成本的大幅提升等等,这都是种粮大户种粮路上的“拦路虎”。希望国家方面加大种粮补贴力度,真正让种粮人得到实惠,才能保证种粮的积极性。“我们此次调研目的主要是调查稻茬小麦种植当前存在的问题。更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回信重要精神来学习的,把你的科学种粮的经验推广出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郭文善说,沿着安徽这一路看小麦苗情,尤其是看了老徐的麦田后,对中国人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更足了。目前,我国有6000万亩稻茬麦,可能也将是粮食持续增产的最大空间。安徽粮食生产近年来发展很快。希望老徐能够把自己的良田打造成“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检验及新产品、新机械检测的平台”,还要充分利用示范能手、种粮明星的效应把示范作用更好地发挥放大出来,带动更多的中小农户。调研组还实地考察了长丰县稻茬小麦协作攻关试验示范点、颍上县垂岗乡稻茬小麦协作攻关与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颍州区三塔麦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杨丹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