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深壹度 详情

荔枝“快跑”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原红莹
  • 作者:陈艺娇
  • 2025-07-14 06:54:13

随着《长安的荔枝》播出,原产地之一高州也随之“走红”,同时被关注到的,还有荔枝流通的“千年难题”。

盛夏的高州是属于荔枝的,这几乎成了一条“古老”的共识。

清晨四点,天际刚刚透出一点幽蓝的碧色,种植大户杨图信果园所在的山头上已经人影绰绰,等不到中午最热的时候,当日熟得透红的果子就全部摘完,三轮车的草筐被压到最满,一辆辆穿过狭窄颠簸的山路,快速送往下一站。

杨图信果园上山的小路。

“荔枝季,要的就是快。”6月的粤西南山区溽热似火,站在树荫底下不一会儿,杨图信黝黑的皮肤上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果子中午先送到镇上的工厂预冷处理,当天下午就能打包运输,如果走空运,从摘下来到消费者手里最快不会超过48小时。”

眼下的荔枝采收季里,整个高州都在经受速度的考验。“因为今年是一个丰产年,我们可能会卖到45天到55天左右。”杨图信告诉我,在这样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段里,既要集中采收,完成商品化处理,又要找到合适销路,卖得又好又快,对于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随着《长安的荔枝》播出,剧中“天宝荔枝贡”的原产地之一广东高州也随之“走红”,与此同时被关注到的,还有荔枝流通保鲜的“千年难题”。对于高州来说,在拥有成熟冷链技术和完整产业链条的今天,“从岭南到长安”不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从生产者到消费市场”这条路上,如何在跑得更快的同时让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更有获得感,是今天“新故事”的起点。

丰年,爆火

“荔枝火了”,杨图信的心放下一半。

每年到了采收季,他总会担心两件事,“天气和市场”。“荔枝的‘大小年’非常明显,拿‘桂味’这个品种来说,去年我们几乎绝收,渠道再好也没果卖;但今年的产量在8万—10万斤左右,我们开玩笑说今年大家都能实现‘桂味自由’了。”

“桂味”荔枝。

果园所在的曹江镇距离高州市区不远,仅有10分钟车程。用工时节,开一辆大巴车往山上一路行驶,目及之处的道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直到行至一条两侧灌木葱郁的小路旁,大巴车彻底用不上了,人们要换乘面包车继续颠簸着往里开几分钟,才能看到荔枝树。“山头坡度很高,大型辅助采收机械上不去,基本上都是靠人工爬树摘。”也因此,他接手果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品种的矮化,把人工采摘的风险降到最低。

6月底的果园已到了收官期,只有一部分桂味荔枝还挂在枝头,“5月20号左右,‘白糖罂’跟‘妃子笑’先上,到6月10号左右就基本采收完。”赶上“大年”,喜悦之后的采收压力成了悬在心里的石头,在今年高峰期最忙碌的20天里,杨图信600多亩果园的山上,出现了100多人同时采摘荔枝的盛况,为了及时采收,他提前找来了广西、贵州的专业采摘队,整体用工量是往年的三倍左右。“荔枝它有个特点,哪怕提前一天采,它的口感都达不到要求。等果子口感有了,那就是整片山都必须要采了。”

以前,为了拉长上市周期,释放一些采收压力,杨图信选择了四种不同熟期的品种,除了少量的“妃子笑”和“鸡嘴荔”,“白糖罂”和“桂味”两个品种占了七成。“一个早熟一个晚熟,但量都比较大。”怎么把大量集中成熟的果子及时摘下来,还要尽量保障果子的品质,是自家跑赢的关键。

市场虽然不可预测,但“丰年遇爆火”的机会可遇不可得。据相关统计,今年茂名荔枝的种植面积超过140万亩,产量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预计产量约63万吨。某头部电商平台上,茂名荔枝销量同比增长了216%,仅6月在该平台销售荔枝超过20万件,约80万斤荔枝,销售斤价稳定在8—10元/斤左右。

“我们今年一开始就知道荔枝产量是大增的,很早就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价格下跌也是正常的。”针对网络上流传的荔枝价格下跌的消息,茂名市商务局副局长凌晓文回应,从4月份开始,针对茂名荔枝的各种宣传活动、产销对接会就提上了日程,同时推动出口贸易,引进大型电商平台合作,为的就是尽可能稳住价格。

随着荔枝季的火爆,网络上有关茂名荔枝的舆论信息暴增,凌晓文也变得紧张起来,一次和媒体座谈时听到网上流传当地荔枝运费昂贵的消息,不等会议结束,他马上找人通过各种渠道问询,在哪个地方?具体多少钱?

“大家都觉得,今年运费快要比荔枝还贵了,心里不舒服,但这里面有个误解。”高州市电商协会会长邱伙兴解释道,“其实运输成本不仅是单价、重量的问题,和你包装的规格、形状也有关系。”他说,按照快递公司的寄件收费方式,物品越重单价越贵,一般散户如果对包装和规格没有概念,加上冰袋包装就容易“超重”。“如果是有些经验的,或者规模偏大一些的商户,可能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他接着说,“像今年快递公司还给予我们一些大客户折扣优惠,最低达到了5.3折。”

“我们也调查了顺丰这样的快递企业,像空运荔枝这样的生鲜产品,飞机回程基本是空的,加上发货端的冷柜储藏,成本就上去了。”凌晓文接着他的话说,“但与往年相比,运费肯定是逐渐下降的,拿10斤荔枝顺丰空运的价格来说,从我们这里发往全国最高已经从往年的150元降到今年的121元。”趁着热度,他做了肯定的回答。

保鲜

6年前,杨图信在佛山一家互联网企业做工业自动化。决心回家乡茂名发展时,他想到了荔枝。

“荔枝在我们这里最有代表性。”按照产量计算,全球每五颗荔枝就有一颗产自茂名。“它还是‘网红水果’之一,竞争激烈也有技术壁垒。”说起荔枝,一向沉默少语的杨图信会讲上许多。

杨图信的老家在化州,“化州的橘红,茂南的罗非鱼,高州的荔枝和龙眼,都是优势产地。”自然而然地,他来到了高州,刚开始做销售,慢慢熟悉以后才自己做种植端,接手了一座相对成熟的荔枝园。

那时的杨图信像所有涉水农业的初学者一样信心满满,“眼里看到的都是机会”,等做上手一段时间才发现“比工业难太多”。“今天说明天的事我都说不准。”去年荔枝大面积减产时,果园里“什么手段都用上了,还是不开花”,这让他感觉到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且不说每年的暴雨、台风这些自然因素,就是市场情况也是每年随时在变化的。”

刚入行时,受保鲜技术和销售渠道的限制,杨图信“吃过不少亏”。“以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链路,收购商把果拉上车,拉到批发市场交给下一个完事。”有一次也是遇到丰年,荔枝大规模上市,由于价格太低,果子采下来收购商看了一眼就走了,“货量大的时候,收购商有的选,他就是会压价,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便如此,种植户也会尽量妥协,“今天他给你一个价,你不采也得采,20天的采收期一过,剩下多少果子就全都废了。”

“荔枝的保鲜是一个综合的课题。”入行多年,杨图信有感而发,“不单只是我们田间地头的事儿,也不只是快递的事儿,还有商品化处理、流通渠道,大家都串在一起。”这几年,他在品种选择上也更偏向一些“耐储存”的新品种,“经过专业的预冷保鲜,在仓库储存10天是没有问题的。”

冷链车上刚摘下来的荔枝。

到了今年,再谈及运输成本和市场波动时,杨图信的心态轻松了许多,“这个不归我管。”想了一会儿,他笑着补充说,“我能把果子按时摘下来就不容易了。”

荔枝下山后,压力给到后端环节——曹江镇城东区的一座商品化处理中心,也是高州小蜂嗡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处荔枝初加工厂,杨图信的荔枝就在这里完成分拣、预冷、打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跑”向全国各地的市场。

从中午12点开始,源源不断连枝带叶的荔枝从仓库一侧的“入果口”被送进来,几百平方米的仓库很快变得满满当当,经过冷水降温、剪枝、分选,不同大小、品质的果子分类放置在冷库,完成它们“商品化”的第一步。

“从果园过来的路上,我们就不断地给它淋水,用毛巾铺着。”公司负责人之一的吴玉婷告诉我,“荔枝怕热、怕干、还怕忽冷忽热,是非常娇贵的水果,所以我们会全程给它们补水。”

进入冷库之前,所有荔枝还要过一道分拣设备,经由六个通道把鲜果分为三个等级,“可以按尺寸,也可以按颜色,在过程中淘汰一些青果和烂果。”以此快速拣选出符合不同客户需求的果子,“拿妃子笑来说,客户说要‘一点红’或者‘两点红’,甚至要2/3红的,这台设备都可以分选出来。”

讲到保鲜的重头环节,吴玉婷来到压差预冷库的门口,打开两边厚重的门,凛冽的冷气瞬时喷薄而出,库房里弥漫的水汽不断流动,既避免冷风直吹把果皮吹干,又能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最适宜的保鲜环境。“正常的冷库要将果心温度降到0-5℃基本要8个小时,我们这里只要2-3个小时。”在这里短暂的停留后,带着湿冷寒意的鲜美荔枝即将“上路”。

稳定的品质,稳稳地卖出

2022年,占地30亩的小蜂嗡嗡数字农业产业园商品化处理中心在曹江镇建成,辐射高州市全域在内的荔枝主产区,每日鲜果处理量约在十几万斤。公司负责人黄其超和杨图信既是老乡,又是合作伙伴。而它建设的初衷,也与两人的一次合作有关。

商品化中心仓库的荔枝直播。

早在互联网企业工作时,杨图信认识了同样来自茂名的黄其超。2019年返乡时,两人都有意向回来做荔枝,但黄其超更想做区域品牌这一块,“把产业从种植端到加工到销售,全线拉通。”

到了2020年前后,水果生鲜社区团购非常火爆,两人开始一起琢磨着在西安和沈阳做“分仓”,通过社团模式把荔枝这个品类“打爆”。“那个时候,沈阳市场上还没有‘桂味’‘白糖罂’这类品种,而这两种恰好是我们高州的核心品种。”兴奋的两人立刻尝试对接沈阳的经销商,发了一单货。

令人没想到的是,荔枝到达沈阳之后,收货人反馈极差,“人家说你们这是什么?‘黑不溜秋’的,个头又小。”杨图信两人连夜坐飞机赶到沈阳,一看才知道是路上保鲜出了问题,荔枝产生“褐变”,“表皮发黑,里边也不是那个味。”

杨图信印象里,那个时候行业内普遍的保鲜手段还是泡冰水,“水里面加柠檬酸,还有一些保鲜剂。”他回忆道,“当时我们只是自己琢磨着按照老办法放,估计浓度和比例都不太对。”

种荔枝6年,“桂味”是杨图信最看好的品种之一,也是果园的主打品种,“闻起来有一点桂花的香味,清甜的味道。”但几年前的北方市场,像“桂味”“白糖罂”这类新品种的知名度并不高。“人家根本不认识,我们还要进行一些推广。”由于保鲜问题和品牌推广受阻,一番尝试下来,杨图信和黄其超赔了20万元左右。

意识到短板的两人并没就此作罢。“我记得黄总当时说,全中国那么多人,茂名这么点荔枝,就是全国人民去分,一个人都分不够一斤,没有卖不掉吃不完的道理。”2021年回到高州,黄其超马上筹备建设一个商品化处理中心,从台湾请来了专家做企业辅导。“我们发现这是全产业链的事情。”杨图信说,“要打破技术壁垒,就要全链条布局,把技术和市场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那之后,杨图信和黄其超坐下来商量,每年根据种植成本约定一个价格,600亩果园所产的荔枝优先由商品化处理中心收购,中心再对接电商平台。“价格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方式去倒推,可能忽略一些市场的波动,保证我们整体的稳定就行了。”

“其实也是一个小试验场,黄总保障我一个稳定的价格,我保证稳定的品质,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前两年,杨图信忙于果园改造,去年又逢“小年”,荔枝产量一直不算理想,直到今年,两人才真正在实践中验证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合作的大方向还是对的,但还有不少细节需要优化。”

相对于每年变化莫测的形势,对于杨图信来说,商品化处理中心的存在就像一个“锚点”,接到需求以后把果子摘下来,心就算“定”了。“其实我们做农业没有暴富,我们追求的是稳定。”他坦言,“可能一斤果子我只赚5毛钱,但是我能把它卖出去,稳稳地赚这5毛钱,那就已经很满足了。”

随着与电商平台合作越来越多,杨图信开始担心另一件事,“按理说这种模式下,它的销售端无限大,但是我们的供应端是有局限的。”他边想边说,“现在大平台爆单都是5万单、10万单的量级,平时正常的话我们都能供应得上,但是遇到极端天气呢?超过24小时不发货,5块钱一单的罚款谁也顶不住。”

爆单之后

杨图信的担忧不无来由。

今年6月13日,台风“蝴蝶”登陆广东,“蝴蝶振翅,荔枝一地!”邱伙兴在朋友圈感慨,配图是七零八落的荔枝树和散落满地的果子。三天前,得知台风消息的他刚刚敲定了一家头部电商平台的合作,为了赶在台风前把荔枝卖出去,“10号上午见了面,下午就把店铺运营交给平台了。”转天11日上午十点,工作人员兴奋地来报,“5万单了!”邱伙兴被吓一跳,但“压力立马上来了”。

确认过数字之后,电商协会的商户要在48小时内发出6万单荔枝,“顺丰的时效要求是24小时揽收,48小时内发货,这么大数量,违约罚个二十几万,我们这边问题就大了。”邱伙兴立刻组织采购人员去果园抢收,一天之内采到了30万斤。当天晚上,他带着团队连夜做平台专用的包装,“6万个冰袋,6万个泡沫箱和保温袋,我们基本上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山路湿滑,阴天下雨是不能采的,会很危险。”杨图信说,所以往往台风过境前的几天,采收压力都会非常大。而这次“疯狂”的抢收经历,也让邱伙兴尝到了与大平台合作的甜头,“没有订单预付的费用,我们不可能这么快组织大规模的采摘,也不可能在台风前把这么多果子卖出去。”他说,相比于因为着急出售廉价卖到批发市场,他更愿意探索类似的新模式。

“这几年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真的很快,也和以前我们刚入行的时候不一样了。”杨图信也有所感受,“特别是荔枝本身就有这种‘网红’属性,有时候也会对我们稳定价格有一定帮助。”

今年6月,家住北京朝阳区双桥附近的张曦元发现,一些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总会给他推荐一些卖荔枝的直播,“每年都会应季买一些吃,今年好像选择更多了。”这几天,他从某电商直播平台刷到一场“‘长安的荔枝’溯源直播”,热卖产品“广东高州带枝采摘高甜度老树桂味”,2.8斤礼盒装35元,详情页标注了“冷链送货,坏单包退”,24日中午11点多下单,27日下午两点多到货,赶巧的是,家人从同一电商平台购买的空运荔枝26号下单,27号上午也到了,5斤装的荔枝共103元。

“吃起来没有太大的差别,反而是冷链运输的荔枝核更小一些,口感更好。”张曦元说,两相对比之下,他觉得前者性价比会高很多。

“物流最耗钱的还是在航空的部分,因为我们是自己的飞机,不是和别人拼的,所以费用会高一些。”顺丰速运高州片区经理陈培晓告诉我,目前每天大概有十几架“荔枝专机”在深圳机场起飞,“冷运车直达深航那边,按照飞机的节点起飞。”

相比昂贵的空运,黄其超的商品化处理中心大部分荔枝走的是陆运的冷链车。最忙碌的那几天,从中心到附近的顺丰金山中转场,每天要跑二十余车次的冷链车,接近平稳状态下的数量也有十几辆。“无论从时效还是体量方面,我们目前都做好承接的准备了。”陈晓培说,为了应对今年忙碌的荔枝季,公司还额外安排了个性化的点对点揽收方式,方便商户在各个时间段及时把荔枝送出去。

尽管如此,今年杨图信的一单荔枝在通过某快递公司运输时还是出了点问题,“好像是被摔了还是什么,客户反映四五天没到货。”他接着说,“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但偶尔还是会有,特别是偏远的地方,我们也在逐步优化。”

进入7月,高州的荔枝季渐入尾声,当我问及未来的打算和想法,入行多年的杨图信还是觉得,现在想这些问题意义不大,“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切都还得看园子里有货。”然而,不忙的时候,他还是会去琢磨这件事,复盘一下今年的收获,“现在没办法估产,但最终收入应该是不错的。”面对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形势,杨图信显得平静且冷静。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艺娇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