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付楼村进城的村民又回来了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王洪玮 王盈
  • 2023-04-16 20:51:27

4月14日下午,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付楼村“后备箱夜市”就早早有人来抢摊位了。只见宽敞明亮的大街上有序地排满了车辆,后备箱里是琳琅满目的商品。从城里赶过来的市民挤满了街道胡同。而主街道600米长的彩绘墙前则是必去的打卡地:或一展歌喉,或交流文化创意,更有当地艺人说书唱戏。

“我已经把俺家的老院子拾掇出来了,架上药柜、支上药锅、再安上几张床,我和徒弟们轮流坐诊,这药理养生馆就算成了,就俺村这人气保证我的养生馆生意红火。”常年在外做生意的李先生美滋滋地表示。

“付楼村像李先生这样进城又回村居住、创业的太多了,他们看中的是村里人气又旺盛了,付楼村呈现出一派生机活力。”1988年出生的付楼村党支部书记孙雷表示。

出去的村民咋又回来了?付楼村人气为啥这样旺?这人气聚集的背后的财气账又咋算呢?

付楼村地处兖州区城边上,城不是城、村不像村,794口人300亩地,多半村民搬进了城里住,办工厂没空间,靠留守的老弱病残也做不成什么事,村里残垣断壁、破墙烂院,村民是“熬”过一天算一天,感觉没什么奔头。

“看着群众渴望过上好日子的目光,我心里也难受,焦虑地成夜睡不好觉,咱不能靠喊着口号振兴乡村,可振兴乡村的路子在哪里?”孙雷的心事被前来驻村的第一书记李勇看得真切。

“村干部想干事、群众有期盼,咱就帮着想路子、出点子,乡村振兴不可能村村建大棚、种蘑菇,要走出付楼的新路子。”李勇在第一书记工作队的帮助下,集思广益,展开大规模调查研究,将付楼村的优势、劣势拿出来反复比较,提出了将人去院空、破烂不堪、有碍观瞻的闲置院落村里集中利用的思路,或租或买或户主个人管理,借助付楼文化底蕴和地处城边的丰厚人脉资源,把劣势变为优势,走出一条以文化、环境、产业为切入点,带动村庄全面振兴的好路子。

路子虽好,钱从哪里来?酒仙桥街道共有8个村,也是第一书记全覆盖的街道。“上级给的帮扶资金摊大饼、撒芝麻盐起不到多大作用,咱们集中一个点重点突破,干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带一片,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积小胜为大胜。”第一书记工作队的想法得到兖州区委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

付楼有个傅星伯,是鲁西南地区著名画家,其书画艺术曾得到齐白石老人的指点和称赞。修缮房屋、整治院落,一处“傅星伯艺术馆”闪亮全村。当地的书画大家们隔三岔五来这里召开研讨会、交流会,写实采风,带动了全村书画热潮。从艺术传承的中老年人到五六岁的娃娃,常到艺术馆学习体验,从此,付楼村的过年春联、红白事的墨迹都是村里人创作,重大节日还来个书画作品大赛,全村被强烈的文化气息所熏染,这也像星星之火,点亮了付楼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废旧利用,破落院成为聚财地,群众的热情被调动起来,置办文化产业成为他们的首选。截至目前,全村整治破旧空闲院落19家(处),与村“两委”签订租赁、使用合作协议的9家。一时间,兖州首家“村庄小戏院”在付楼落户,开办了“栖心茶室”,搭建了烧烤小院,建好了民宿体验馆......付楼成为城里人休闲娱乐的聚集地,村庄文旅经济、夜生活也被带动了起来,人气越来越旺。

与此同时,付楼村在第一书记工作队的帮扶下,拓宽主次街道,安装路灯,配置环卫设施,组建了常态化的保洁志愿服务队,所有街道胡同栽满了苹果、桃子、栗子、核桃、石榴等果树,春季赏花、夏季看绿、秋冬收获季节村子就成了采摘大果园。在绿色美景间,村里打造了600多米的彩绘墙,兖州“八景”“家风家训”“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让“多彩的墙壁会说话”,用文化的魅力塑造、提升着村庄文明。

“过去见了就闹心的村庄成了修心养性的好地方,城里呆憋闷了回来住两天再自在不过了”“我还是搬回来吧,这环境这文化氛围接地气,养人!”尤其到了晚上,付楼像集市一样,城里过来休闲娱乐的成群结队,第一书记工作队和村“两委”因势利导,于是“后备箱集市”应运而生,村里吃不完的时令蔬菜、瓜果梨枣也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有了人气,村里一切都在变,在外打拼的村民们三三两两又都回来了,他们看到了村庄振兴的希望所在。

“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先把群众的热情激发出来,才能产生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李勇和第一书记工作队到同志都明白这个道理,眼下,他们正与中国联通公司负责人协商在付楼村开办通信基站,与大数据有个部门联手推动付楼村电商产业,村民足不出户即可销售自家的花卉、蔬菜、鲜果,打造拿手的文旅项目。原来,李勇他们正借助付楼的书画底蕴,创办了“傅星伯书画艺术工作室”,让付楼书画成为村办产业,真正造福全村群众。同时,积极联系着蝴蝶兰、多肉等几家花卉大老板,为付楼村民提供种苗,发展庭院经济,既可以让游客观赏,也可以销售,还可以通过网上经营,利用村庄旺盛的人气推动花卉产业规模发展,为村民带来源源不断的“财气”。“我们成立了兖州区首个‘第一书记工作室’,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帮扶队,增强群众乡村振兴的信心,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让付楼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健康可持续的振兴之路。”李勇说。

作者:王洪玮 王盈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