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嘎查村、新增水浇地3.2万亩!时值春耕,一个事关“机井上电”的农网改造项目让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新镇3800余户1.25万名群众端牢自己手中的饭碗有了切实保障。
“给井通上电啊,这以后浇地再也不发愁了!”新镇双山子村民孟庆山站在自家一块农田里,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孟庆山说出了双山子村民的心声。他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只能依靠柴油发电机引水灌溉农田,不仅成本高,而且灌溉效率低,庄稼经常“喝不饱”水,影响收成。另外柴油发电机还需要人手全程照看,每次浇地都让村民苦不堪言。
双山子村“浇地难”的问题不是个例,在新镇,地形地貌可用“南山北沙”来概括,农田水利灌溉设施落后,农业收益差是当地群众的共识。为了让农田喝“饱”水,新镇争取到了“机井上电”的农网改造项目,项目投资1418万元,为全镇11个嘎查村新增100千伏变压器70台,架设高压线路29.9千米,新增水浇地3.2万亩。工程从2022年开始到今年4月底全部完成。
“我们村涉及的32台变压器已经全部安装完成了,4月15日前后就能完工。”双山子村委会副主任林会哲说。为了能早日用上“电井”,村民们还自发到地里来帮忙。“来地里干活心里也乐呵,因为这对我们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孟庆山激动地算起了浇地账,“用柴油机引水,浇一个小时地油钱就得40块钱,用电也就10多块钱,用电是用油费用的三分之一。”
“电井出水量大,浇地浇的透,庄稼自然长得好,拿我们村原有的电井地算,每亩地得多收400元。”林会哲说,以孟庆山家的90多亩地为例,农网改造项目能为他带来3万多元的增收额。
林会哲介绍,农网改造的好处总结起来就是“一多三少”,即收入多了,费用少了、人力少了、用时少了。农网改造项目不仅为发展现代农业补齐了短板,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者;杨悦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