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深壹度 详情

刘兰芳:为农民说书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赵子萌
  • 作者:刘自艰
  • 2025-05-07 06:46:30

“评书这门艺术在民间的根基非常丰厚,要向生活要东西。”

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三,河南省宝丰县的麦田上,听书人早已将临时搭建的表演台围得水泄不通,看着节目单,数一数,该是刘兰芳上场了。

“金国的军兵听着,往里边给你家主将送信!就说精忠大帅亲自出战,尔等速来交锋,要不然,要马踏高山喽……”一个人、一尺台、一块醒木、一把纸扇,当那字正腔圆、高亢嘹亮的声音响起,刘兰芳的演出唤起了几代人的记忆。

刘兰芳。

从《岳飞传》到《杨家将》《赵匡胤演义》,从艺60多年来,刘兰芳共说演了100余部评书作品。

如今,81岁的刘兰芳仍奔走在评书演绎的第一线。她说:“我是个说书人,是曲艺界的一分子。但我已是一匹老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会一直干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的,一定。”

“落户”马街书会

刘兰芳也感到“有点儿吃不消”。马街书会活动当天,她有两场演出:上午说《岳飞传》,晚上说《诸葛亮出山》;作为名誉校长,她要去马街书会曲艺培训学校看看办学情况;还有一场收徒拜师仪式;接受媒体采访……

而在前一天,刘兰芳刚结束在山东省惠民县胡集书会的演出,坐汽车转火车再转汽车,马不停蹄地赶到宝丰县。

“本不想来。”刘兰芳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马街书会开启了常态化演出模式,她在9月已经连着演出三天,担心观众是否还愿意听。

刘兰芳与马街书会的缘分开始于1981年。在此之前,她仅仅听说过“马街”这个地方,对马街书会了解并不多。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于此,在青青麦田里说书会友,尽展才艺。数以万计的观众也慕名而至,摩肩接踵,陶醉其间。“一日能看千场戏,三天胜读万卷书。”还有人这样描述马街书会。

刘兰芳第一次到马街书会共演出了四场,场面热闹至极。现在她仍记得当时的场景:“书会的场地是在一片麦子地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有的人趴在墙头,有的人站在拖拉机上,万头攒动,场面无比壮观。我刚到会场,没想到一下子就被人认出来。大家呼着我的名字,海浪一样向我涌来。”

演出结束回到招待所,刘兰芳写下了当天的日记:“群众欢迎的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啊!荣幸的是,我能够成为这一艺术瑰宝的传播者。”

感受到马街书会如此盛大的曲艺活动,历史又这么悠久,那时,刘兰芳在思考,马街书会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说明广大群众是爱曲艺的,曲艺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想到这儿,她的思绪就飞得很远很远,飞到了几十年前。“母亲,还有大姨、二姨、表姐教我唱东北大鼓,教对了;我学,也学对了。杨呈田老师把我带到鞍山市,我跟着去也去对了。总而言之,我选对了职业。我学的是又说又唱的东北大鼓,后来又说评书。”

自此之后,刘兰芳和马街书会结下了深厚情谊。“我‘落户’马街,当然不是说我留下居住,而是我把马街书会视为我的又一个家了,更是我说书献艺的好地方。”刘兰芳和马街书会的关系越来越近,她自己也没想到会成为马街的“荣誉村民”。

从1981年首次参加马街书会至今,刘兰芳已赶会23次,在她心中,马街书会就是一个多年好友,正月十三回到宝丰赶会,就是她和马街书会的“约定”。她也见证了马街书会从民间自发组织走向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现在国家级说唱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落地宝丰的过程。

“马街书会能保持到今天不容易。每年有那么多艺人来马街书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互相观摩学习,把曲艺传承下去。”刘兰芳说。

自从刘兰芳说了《岳飞传》后,请她去说书的地方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去了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在她印象中,去的次数最多的地方还是河南宝丰的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

不管是马街书会,还是胡集书会,在中国曲艺艺术史上,都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无不浓缩了大量的曲艺、历史、民俗等领域的信息。刘兰芳认为,仅仅是挖掘其中所蕴藏的文化价值还不够,还要更好地保护,使其延续、发展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参加马街书会和胡集书会活动后,刘兰芳在想为什么不能办一个评书、评话的书会,来促进评书艺术家技艺交流、理论探讨,共同商量评书事业发展。1985年,刘兰芳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第二年,首届“千山书荟”在辽宁省鞍山市举行,共演出了六台二十四个节目,除了北方评书,还有用地方方言说的扬州评话、苏州评话、四川评书和山东评书。此外,上海评弹、天津快板、快板书、西河大鼓等曲种也参加了演出。南方和北方不同的曲种在这里汇聚,百花竞放,各显其能。

刘兰芳说,论其规模、历史,“千山书荟”无法与马街书会、胡集书会相比。但“千山书荟”为南北评书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此后两者之间交流逐渐多了起来。1994年第二届“千山书荟”举办后,刘兰芳调到北京工作,“千山书荟”暂停。

寻踪岳飞

刘兰芳出身说书世家,从小喜欢东北大鼓和评书艺术。15岁,刘兰芳考入鞍山市曲艺团,成为一名学员。“曲艺团里有20位书曲演员,所以我们的老师很多。”刘兰芳这个名字,是她拜师孙惠文取的,源自“妙兰奇芳”。

三年学艺出师,刘兰芳成为一名正式演员。她随团去各地演出,在第一次巡回演出中,她挂牌说《精忠说岳》,尽管很紧张,但效果很好。“我既说传统评书,又说新书,不能说场场客满,基本能保持在八成座以上。我还经常去鞍山电台录节目。”出师后的几年里,刘兰芳在鞍山已经小有名气。


1976年,文艺的春天来了,刘兰芳的事业也迎来了新变化。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李喜元找到刘兰芳,告诉她电台要恢复传统大书的播出,第一部想由刘兰芳开个头,打先锋。至于说哪部书,让她自己考虑,最好能借古论今,有现实意义。

接到新任务后,刘兰芳回家和丈夫王印权商量。王印权也是出身曲艺世家,原本是鞍山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快板书演员。丈夫给她的建议是说《岳飞传》,不仅因为这部书内容好,还因为这是刘兰芳的拿手书。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纪念她的伯乐杨呈田老师,将这部书搬上舞台是刘兰芳和老师长期以来的心愿。

那时,刘兰芳辛苦积累的《精忠说岳》《杨家将》《三侠五义》等几部大书的书梁子被一把火烧成了灰烬。她只能凭借记忆回忆一部分书梁子,再借助从图书馆找到的古典小说《精忠说岳全传》和《两宋史资料汇编》,同丈夫一起开始《岳飞传》的翻新创作。

“当时,我们住在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有一个狭窄的小过道,还兼做小厨房用。我们人多、房子小,连个书桌都没有,就在过道里灶台上铺上报纸当书桌,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地点。”刘兰芳和王印权轮番创作,一回一回地捋顺书梁子,出了一回书的梁子,就要写成文字。有时候王印权睡觉,刘兰芳就来写;到了后半夜,刘兰芳困得睁不开眼了,王印权再来接替。

“白天演出工作不能落下,创作一般从晚上9点开始。我去演出、去书场,甚至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也会拿出本子和笔,能写几句就写几句。”刘兰芳说他们这么紧张、辛苦,都是为了这部书早日播出。“每写完了几回,就趁着上午没有演出的时候,去电台录音。”

对于刘兰芳和王印权来说,把老书梁子弄出来,往里边添点儿内容,是轻车熟路的事儿。但他们觉得,既然要说《岳飞传》就要说好,使其成为精品。最终,117回、共计60多万字的《岳飞传》完成。

1979年9月1日,《岳飞传》由鞍山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国66家广播电台复录播出。刘兰芳凭借着《岳飞传》火遍大江南北,几万封听众的来信,半导体收音机卖断货,“净街王”称号,都足以证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兰芳掌握的东西也多了,懂得了创作不能闭门造车,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为了把《岳飞传》说得更好,刘兰芳几乎走遍了与岳飞生平有关的所有地方,反复考证,进行修改。

“过去我说《岳飞出世》一节书,这样说过‘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冲到了汤阴。岳母抱着刚刚满月的岳飞,坐在一口荷花缸里,漂到了内黄县’。错了,我把汤阴说成是在黄河的南岸。”刘兰芳到了汤阴县,才知道它在黄河的北岸,距离黄河还有200多里地,古汤阴原来是黄河故道。

“说错了位置,是因为我从没来过河南,不了解河南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这件事给刘兰芳上了重要的一课:书中要说什么地方,最好亲自去那个地方走一走。这样,就不会出现此类张冠李戴的明显错误。往严重的方面说,就不会再犯“误导听众”的错误了。

向生活要素材

“评书是民间艺术,你要到民间去,而最大的‘民间’在农村。”刘兰芳始终记得曲艺研究家、作家陶钝先生的教诲。刘兰芳说,她40岁左右的时候觉得自己挺红,但将来怎么办,也很迷茫。借着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她就这个问题向陶钝先生请教。

“陶钝先生告诉我,只有更加努力地为人民大众说书,不断地推出新书、好书,才能继续‘红’下去。他让我记住,要去为农民说书。”刘兰芳回忆道,陶钝先生还给她算了一笔账,“他说全国有两千多个县,一个县演出5天,就能演出一万多天。一年365天,十年3650天,就是一天也不闲着,也够说30年的。要是再到下边的乡镇去,三辈子也说不完。”

从偏僻的村落到热闹的集市,从矿山、油田到边防哨卡、老少边区,刘兰芳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演出的足迹。她的确遵照陶钝先生的话去做了,一直用行动践行着。在当选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后,刘兰芳还组织了“送欢笑,下基层”“走长征路”等系列演出活动,为基层一线带去丰富的文化生活。

“剧场的舞台是我的舞台,更大的舞台不在剧场里,而是社会这个大舞台。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984年春节那天,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登门拜访。”刘兰芳说。客人叫作陈德全,是安徽省怀远县文化馆的老馆长,他们县准备修建一座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楼,但因为资金不足,想邀请刘兰芳来演出,一来满足当地对文化的需求,二来募集一部分资金解决修建难题。

刘兰芳当即同意,在陈德全带来的介绍信上写道:“为农民演出,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我义不容辞。”

事情敲定,刘兰芳带着演出队很快赶去怀远县。进了县城,看见一街两巷扯起了无数的欢迎横幅,马路边的树干和墙壁上贴满了标语,楼顶上的彩旗迎风招展,有近两万名农民群众夹道欢迎。在欢迎人群里,还有十几位民间花鼓灯艺人,打着文伞边舞边唱。

“在来怀远县之前,我已经去过近百个县,像这样隆重地欢迎几个演员到来,还真没见过。”刘兰芳感动万分。演出进行得很顺利,一毛钱一张票,收入却高达9万元,刘兰芳将7万元捐给怀远县用作修建文化楼。

后来,刘兰芳收到了怀远县政府给她写来的信,还有几张照片。信中写道,文化楼修建好了,已成为群众娱乐活动的最好场所,也成了一个景点。

刘兰芳有个习惯,到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有时间,除了去名胜古迹转一转,还要拜访一下当地的先进典型,这也是为了知识的积累。“评书这门艺术在民间的根基非常丰厚,要向生活要东西。”刘兰芳说,“任何一次交流,都会有收获,能够写出新的作品,哪怕只是一个小段儿。可别看是小段儿,因为出得快,曲艺是‘文艺轻骑兵’的特殊作用显现得也就更为突出。”

有一次,刘兰芳去昆明演出,当时蔬菜短缺,供应比较紧张。而郊区的菜农并不想借此机会发点儿小财,坚持不哄抬市价,依然以平价销售。刘兰芳为之感动,便抽出时间去慰问菜农,给他们演出了一段评书,说的是连夜创作的小段儿《菜农》,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还有一次,刘兰芳去太原演出,特地去了一家副食店买肉,甚至在买肉时故意为难营业员。“我们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事儿。”刘兰芳解释,因为那位营业员叫李丽,早前当地媒体介绍了她的事迹,他们会在店里的肉摊上竖起一块牌子,上边写着:不缺斤短两、不开后门、公开接受顾客监督。在那个年代,能公开做到这样的承诺,很是了不起。但到底是真是假,刘兰芳就用这样的方法试了试,评书《李丽挂牌第一天》由此产生。

“老本吃不得。深入下去,体验生活,汲取营养,这大概是永不落伍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老艺人说新评书

“每年都有新节目。”刘兰芳提到这些年她从未停止创作。在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故事原型创作时,她被“对国家忠诚,就是对父母的大孝……”这句话所触动,评书《大孝惟忠——黄旭华》将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以身报国写忠诚的故事呈现给了观众。

她的很多作品被网友“搬入”了网络平台,刘兰芳认为数字化、新媒体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才能为传统曲艺带来新发展,现在对说书人的要求更高了,她也在适应新变化。

“刘兰芳书说《新斗罗大陆》,评书大师演绎史莱克七怪传奇。”2021年12月17日,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上线了《刘兰芳书说新斗罗》,以评书的方式为听众讲述网络玄幻小说。一时间,引发网上热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听方式广泛传播,评书艺术渐渐变得小众化。现在尽管还有广播评书,但听众越来越少。面对互联网时代评书发展的问题,刘兰芳也在思考评书艺术的出路。她认为评书的繁荣发展取决于观众或网民是否喜爱,取决于评书艺术自身是否具有吸引力。

在参加2020全国非遗曲艺周活动时,刘兰芳曾表示,网络时代,不怕年轻人不喜欢曲艺。她清楚,评书要想发展下去,就得创新,与新媒体新内容结合,特别是年轻人,要想让他们爱听,新故事和新路子,一样也不能少。

“乱世王者多奇计,荣耀兵法有乾坤,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乱世王者的荣耀兵法!”也是在2020年,刘兰芳和腾讯国产游戏《乱世王者》合作推出了评书《荣耀兵法》,利用传统评书说表评叙、顿挫迟急的特点,将《乱世王者》中的玩家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游戏术语在评书里不仅不违和,还意外有点高级。”年轻听众有着这样的评价。

游戏、网络小说,刘兰芳将评书的形式和新的内容结合,“互联网+评书”有了新的生命力。就像当年将《岳飞传》《赵匡胤演义》等作品从舞台搬到广播电台播放再到电视台演播,评书也在适应不同的传播媒介。

从在广播中讲到在网站上说再到手机里的App软件,从传统内容到新媒体文学,评书借新媒体成长壮大。“新的就是新的,要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脚步。”刘兰芳每天都在研究新的流行语言,新的故事,新的传播方式。

在这种发展过程中,评书既有发展,又可能失去了一些“原生态”元素。如同十几年前质疑刘兰芳创作的《古今荣辱谈》是否为评书一样,今天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刘兰芳回忆起2006年她想用评书形式讲述一些发生在古代和当今或荣或辱的例子,于是创作了32回的评书《古今荣辱谈》,这部评书从古代历史说到2006年发生的故事,其中既有《苏武牧羊》等历史故事和典故,也有《袁隆平讨薪》等现代故事和《骄奢淫逸刘俊卿》等当代重大案例。

但当这部作品播出时,受到了一些质疑。她当时的回答是“有故事,有说,有表,有评,怎么不是评书呢?”同样,这个答案也能回答“互联网+评书”的困惑。

时代更迭,墨香依旧。如何让评书重焕新生,刘兰芳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2024年12月30日,刘兰芳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这一殊荣是对她退休后仍积极发挥余热、持续奉献的有力认可。

从一个民间小杂技团的学员,继而变为个体的小演员,再到后来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刘兰芳的职务变化了,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变了。“有一点始终没变,我是一个说书人,这个身份一辈子也变不了。”刘兰芳是这样觉得的。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自艰

名家简介

刘兰芳,1944年出生于辽宁辽阳,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称号。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