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观点 详情
三农时评 | 岂能为了眼前景观丢了将来饭碗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张燕
  • 作者:赵宇恒
  • 2023-04-19 09:35:30

耕地保护事关“国之大者”。用有限的耕地养活14亿多人,更要求我们惜土如金、地尽其用。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为了眼前的景观,丢了将来的饭碗。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2022年耕地保护督察发现的67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案例,部分地方仍存在“顶风”侵占耕地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化带和绿色通道等现象。除此之外,在地方党委政府及部门非法批地、违法征地以及主导推动违法占地、监管不力的34个案例中,包括一些涉及违法占用耕地建设蓄水池、庄园综合体、观光农场等项目,同样属于“要景观不要吃饭”行为。

对于“毁田造景”行为,国家此前已有明文规定禁止。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等六种行为。然而,从此次通报情况来看,虽然国家三令五申明令禁止,依然有部分地方“顶风作案”,违法违规侵占耕地,没有扛牢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

地方挖湖造景、修建生态廊道、山地公园,可能是为了给当地居民提供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也可能是为了促进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看,似乎也是为了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考虑,甚至景观建成后,生活环境的改善还会在当下赢得群众的好评,成为干部的政绩。但是从第一步选择“在哪建”的问题上,这些被通报的地方就踏错了步。地方要发展、要民生,当然可以建景观,但绝不应该打耕地的主意。

粮食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没有地,何来粮?更何况中国本来就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在一些耕地资源有限的地方,老百姓巴掌大的地都不舍得丢弃。现在我们吃饱了,还能变着花样“吃得好”“吃得健康”,但在耕地的问题上,绝不应该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思想,更不能为了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去乱占耕地。仓廪实,天下安。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才能有保障,中国饭碗才能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也就夯实了。倘若连饭碗都端不稳、填饱肚子都没有保障,又谈何民生、谈何发展?

况且,毁田造景对耕地的破坏不仅仅是少种一块地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对被侵占耕地耕作层的破坏。耕地不像工业用地,可以说建就建说拆就拆,拆了之后立即就能恢复原貌。拆掉违法违规的建筑或许容易,浇灌的水泥、打下的地基、挖去的土壤对耕地的影响却是持续的,要彻底恢复耕地原有的状态和质量,需要花费十倍百倍的力气,严重者甚至很难再用于粮食生产。正是因为其不可逆性,地方更不能为了眼前而忽略长远,为了一时利益侵占耕地。

遏制耕地“非农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需要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树立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在工作中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树立底线意识,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对当下查出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的行为,依法依规处置到位,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零容忍”管住新增违法,该拆除的坚决拆除,该复耕的限期恢复耕种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从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上入手,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层层担起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监管措施,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推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做好要素保障,让地方政府“不敢占、不能占、不想占”。

耕地保护事关“国之大者”。用有限的耕地养活14亿多人,更要求我们惜土如金、地尽其用。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不能为了眼前的景观,丢了将来的饭碗。

作者:赵宇恒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