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40年南北迁徙,育种人无问西东
——记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
  • 来源:科技日报
  • 编辑:张燕
  • 作者:​过国忠 实习生 柳 鑫
  • 2023-05-08 10:02:04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水稻育种团队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示范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柳鑫摄

【创新团队】

每年试验地都不固定,从租地、播种到收获,所有环节都得自己动手。在育种人心里,没有冬天。

李爱宏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5月5日,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以下简称南繁基地)连片的水稻田里,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里下河所)水稻育种团队部分成员戴着草帽、穿着长筒雨靴,收割早熟的水稻。

里下河所研究员、所长李爱宏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

“我们在这里建有60亩的育种基地,种植常规粳稻、杂交籼稻育种材料各3万多份。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先后成功选育出一批高产高抗水稻品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种源支撑。”李爱宏说。

再苦再难也不曾放弃

“只有种子质量过关了,生产的水稻才安全;只有种子质量好了,才能种出优质高产的水稻,让农业增产、增收。”这是李爱宏常挂在嘴边的话。

为了践行这句话,他和团队成员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

海南岛地处热带,气候温暖潮湿,气温常年在22摄氏度以上,雨量充沛,日照时间较长。这里提供了适宜水稻生长的自然条件,也是开展良种繁育的理想之地。我国最大的国家级育种基地——南繁基地就位于这里。

“里下河所是国内较早参与建立南繁基地的地方农业科研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所里先后四代农业科研人员来到海南岛开展育种相关工作。”里下河所水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肖宁介绍道。

“最早我们到海南时,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没水没电,租住在农民家里,一去就是大半年,春节也回不了家。”李爱宏回忆道。

今年60岁的刘广青,是一位全国农业技术能手。他18岁高中毕业后,进入农校进修一年后,便来到里下河所育种基地工作,迄今已有40多个年头。

“育种难,育种苦。”回忆起初到海南的日子,刘广青感慨道,“每年11月到12月是播种的季节,我们10月就要提前准备出发。从江苏扬州到海南三亚,需先坐火车到广东湛江、再坐船到海口,仅路上就要花十天甚至半个多月的时间。那时,整个团队10多人,每人要自带菜油和粮票,一群人10斤油要吃半年,炒菜只能滴几滴。”

在刘广青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海南岛,尽管水文资源丰富,但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备,不能直接引水灌溉。每次播种后,他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

为了不与当地村民“抢水”,里下河所科研人员就采用土办法,预先在基地挖坑积雨水,再开条小沟,把水一桶桶倒入沟中。有的田块远,就只能一桶桶拎到田里,保证稻田灌溉。

每年4月是里下河所水稻育种团队最忙碌的时候。此时,岛上天气开始变热,为了及时收割成熟的稻种,他们每天天一亮就下田,按照不同材料收割、装袋、称重、标记、选种……常常连午饭也顾不上吃。

“里下河所四代人坚守,再苦再难也不曾放弃,只为选育出良种。”李爱宏介绍,就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里下河所接连选育出“扬稻”系列新品,满足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种源需求。

育种人心里没有冬天

经过10多年不懈努力,里下河所的水稻科研人员取得了累累硕果:育成的杂交稻“扬稻6号(93-11)”成为全球用于基因组测序的首个籼稻品种;培育的“扬两优6号”集丰、抗、优于一体。

“‘扬稻6号’是我国当时种植面积最大、种植范围最广的杂交稻恢复系之一,被列为长江流域水稻优势产业带主导品种,相关成果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肖宁介绍道,截至2016年,以“扬稻6号”作恢复系育成的两系杂交组合水稻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1亿亩,推动了我国两系杂交稻的发展。

但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与时俱进,根据需求不断优化水稻种子。

“近10年来,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农业污染、水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粮食生产,也给我们育种人提出了新要求。”李爱宏说。

如何解决耐高温性差、稻瘟病抗性弱等粮食产业痛点问题,成为里下河所重要的科研任务。近年来,里下河所育种基地的科研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选型配组、试种等艰难复杂的试验。

“对于育种人来说,外来资源不敢轻易拿来做亲本,我们更多是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最起码选经过两三年观察总结的材料。而选育出一个新品,往往需要动辄两三百个组合,甚至大几百、上千个组合。”里下河所相关科研人员说。

如今的南繁基地,已今非昔比,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过,育种人依旧逃不开的是“辛苦”二字。

“在外人眼中,水稻育种很神秘,冬天能去海南,听上去似乎很不错。实际上,这真是个苦差事。”李爱宏说,春季水稻育种,绕不开的就是南繁加代。在冬天没法种植的时节,到海南等温暖的地方对育种材料进行繁殖加代,从而加速育种进程,提高选育效率。

每年秋季,刚刚忙完收获季的育种“候鸟”们,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数箱育种材料,开启为期4个月左右的南繁加代育种。

“每年试验地都不固定,从租地、播种到收获,所有环节都得自己动手。在育种人心里,没有冬天。”李爱宏说。

加速选育优质新品种

一路汗水,一路收获。

近年来,里下河所以“扬稻6号”作为核心种质,分别培育了抗病耐高温优质不育系“扬籼9A”“缘88S”,开创了我国杂交籼稻配组新模式。

肖宁介绍,“扬籼9A”“缘88S”是以全国两系杂交稻推广面积最大的恢复系“扬稻6号”为核心亲本选育而成的,其配组模式更灵活。

“我们利用三代基因组测序技术构建了以‘缘88S’‘扬籼9A’为核心的高精度泛基因组图谱,克隆、聚合了耐热和稻瘟病抗性主效基因,为水稻耐热和抗稻瘟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李爱宏说。

李爱宏介绍,“缘88S”“扬籼9A”配合力强,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突出,解决了杂交中籼稻耐高温性差、稻瘟病抗性弱的产业痛点问题,具有重大推广价值和创新意义。

目前,里下河所利用“缘88S”“扬籼9A”已成功选育系列杂交稻新组合25个,其中已通过国审品种5个、省级审定4个,参加国家级、省级生产试验的组合16个。

值得一提的是,里下河所科研人员利用“扬籼9A”“缘88S”配组的代表性品种“扬籼优912”“扬9优8612”“缘两优968”等,已被多家种业巨头企业列为重点推广品种,有望成为长江中下游杂交籼稻主栽品种。

除此之外,里下河所围绕江苏省主推品种稻瘟病抗性弱的问题,培育出了江苏首个抗病软米品种“金香玉1号”,解决了软米品种稻瘟病抗性普遍偏弱的问题,该品种2022年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面向消费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利用耐热和优质种质资源,结合南繁基地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加快相关品种的培育速度,选育出耐高温性更好、品质更优的水稻新品种。”李爱宏表示。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