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田 详情
“数”说土壤变迁 拓展成果应用
  • 编辑:祁倩倩
  • 作者:李金平
  • 2023-05-16 09:28:56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县之一,紧密结合县域实际,立足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两区”定位,强化组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按时完成了试点工作任务。自土壤三普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土壤三普作为当前三农工作重要任务抓好落实,制定了《围场县第三次土壤普查试点实施方案》,对全县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进行“全面体检”,以摸清土壤质量家底为目标,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每一份样品都饱含汗水

围场县地处北方高原和坝缘山地区域,地形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为了确保普查工作,围场县明确了县、乡各级政府工作职责和技术支撑单位职责,从11个区域站选调22名熟悉当地气候、人文地理及相关情况的业务骨干,担任现场向导和普查技术导员,形成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58岁的围场县兰旗卡伦区域站技术向导邓凤军就是业务骨干中的一员。外业采样期间,他拄着拐杖,拖着手术后还未恢复的双腿爬到山坡上,找到剖面样点,给年轻同志指导采样工作。他那蹒跚的身影只是众多农业农村工作者的一个缩影,有许许多多像邓凤军这样的人正在土壤三普工作中默默奉献着。

围场县作为试点县之一,承担着2095个表层样品和21组土壤剖面挖掘的野外调查、样品采集等任务。围场县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赵仁俊告诉记者,为了按时完成任务,他们采取倒排工期的做法,在全县成立东部和西部两个调查队,东部分为6个组,西部分为5个组,按照任务和工期分解到每个小组,每天在三普工作平台上下发任务,每天对下发的任务进行审核提交,确保了提交数据的准确性和采样进度。

“最开始接触这项工作,实在是不懂,好在经过专家的技术指导,慢慢地摸索出门道,才逐渐上手。”谈到土壤普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赵仁俊坦言。除了技术上的难题,还要解决各种实际困难。面对崎岖陡峭的地势、炎热酷暑的天气,他们就近选择食宿地点,减少县城与采样点跑路时间,延长作业时间,采用早出晚归的方法保证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任务。面对山区的信号不稳定,他们会提前准备好地形图和防滑、防蛇咬的高筒胶鞋。面对难度较大的剖面样点,河北农业大学的专家现场指导选点,后由技术向导与种植户协商剖面挖掘,再由专家现场指导剖面取样,确保每个剖面样品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在40多天的采样期间,我们每天召开一次线上视频会议,交流经验,解决发生的各种问题。”谈起这段经历,赵仁俊的一词一句都流露出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土地的热爱。

高效高质量形成试点成果

作为全国88个试点县之一的围场县,土壤外业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结合外业数据形成试点成果是当前围场县工作重点。

为推动按时高质量形成试点成果,在土壤外业工作开展前,河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组织省内外专家,对试点成果的编制思路、内容清单和大纲编制提前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制定成果汇交汇总招标技术标准,提前谋划完成招标工作,开展试点成果汇总汇交。充分发挥试点成果编制技术支撑单位土壤调查、土壤分类、地理信息、植物营养、数字制图等专业类型全、成果编制技术强的优势,实施成果编制任务分组包干制,分工负责、协同推进,责任到人。

为了加强调度管理,协同推进成果汇总汇交,围场县土壤普查办建立成果编制例会制度,由技术支撑单位定期填写成果形成情况调度表,并对成果编制进度、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需要河北省土壤普查办配合解决的问题和事项等进行专项汇报,县土壤普查办协调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水务局等部门协同配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共同完成试点成果编制任务。寻求全国土壤普查办专家指导,提高成果编制质量。

在试点县土壤类型制图、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数据库建设等成果形成过程中,围场县积极参与全国土壤普查办组织的技术培训会和工作交流会,及时反馈成果编制中出现的问题,协调解决途径,积极对接全国土壤普查办相应负责专家,邀请土壤三普国家级技术专家通过现场指导、远程视频线上指导等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按全国土壤普查办下发的技术规程规范要求进行成果编制,确保数据汇总汇交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

在成果编制过程中,围场县为了衔接已有成果,提高试点成果适用性,利用测土配方、县级“十四五”规划、国土三调数据库、2014—2022年高标准农田项目资料、2017—2021年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数据等已有成果,与土壤二普历史成果进行多方位比较,听取当地农技人员意见建议,修订完善试点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宜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结果,不断丰富土壤属性分布、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布等专题分析成果内容,确保编制成果符合围场县实际,提高试点成果的适用性。

用普查成果服务乡村振兴

围场县通过分析土壤二普和土壤三普期间约40年内塞罕坝林场土壤理化性状相关数据的变化,剖析土壤作为最基础要素,支撑塞罕坝实现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到“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翻天覆地变化。针对土壤障碍因素提出土壤质量建设方案,助力塞罕坝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

赵仁俊站长告诉记者,在成果应用方面,围场县计划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谋划培肥改良措施,充分运用本次土壤三普形成的宜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图等成果,研究提出土壤培肥改良举措,5年内将围场县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利用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分布图、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土壤专题调查图等成果,因地制宜发展地道中药材、林果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利用土壤类型图、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图等成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分区域、分作物推广滴灌、喷灌、微喷灌等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实现到2025年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达43%,化肥用量零增长,推动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利用土壤三普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及文字成果,推动围场县耕地质量等级保护提升、特色农产品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三农场景,贡献围场力量。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围场县的旅游发展迅速。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在这里绿水青山随处可见,围场的崭新面貌来之不易。”赵仁俊感慨道,“因此,我们更要摸清土壤家底,让土壤普查成果为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指引方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李金平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