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些瓜苗叶片上冲、株型紧凑,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5月8日,在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的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70岁的朱忠厚还工作在一线,正在认真查看大棚内西瓜和甜瓜的长势。
他专注于种子研究40多年,日前又有新成果,优异的甜瓜育种新材料种植密度提高1倍,每亩可种植4000株;特优型西瓜新材料果肉中心含糖量达到17%。
他跟土地打交道50余载
朱忠厚,1953年出生于孟津区送庄镇朱寨村。1970年初中毕业后,他被安排到本村的农科站工作。劳动之余,他坚持学习,用3年时间读完了《植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农业数理统计》等专业教材。
“学到的知识一定要用活咯!”朱忠厚总是想方设法解决生产过程中困扰大家的问题。从1972年到1978年,针对红薯地里的害虫蛴螬(学名:毛黄鳃金龟),他从红薯苗栽下后,就坚守地头搞调查,用6年时间摸清了蛴螬的生活习性,并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相应的防治技术,而后在豫西大面积推广。1980年,该成果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几乎同时,他通过生物防治解决棉铃虫抗药性增强,使用药量减少70%至80%,被评定为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0年后,朱忠厚对西瓜种植产生浓厚兴趣,几十年来他先后培育出无籽西瓜、袖珍小西瓜、袖珍无籽西瓜、反季节香瓜等优良新品种几十个,从一名土生土长的“泥腿子”,成长为当地有名的“瓜王”。
“育种、繁育、推广”一体化推进
2006年,朱忠厚成立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西瓜、甜瓜新品种培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为方向,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去年,公司承担河南省“西瓜甜瓜优质宜轻简化新品种培育”项目,向良种培育的又一高峰进发。
一年来,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单位进行联合攻关,共收集鉴定品种资源数量365份,配制杂交组合102个,引进育种材料23份,诱变西瓜四倍体12个,创制新种质9份,育成新品种4个,推广面积5.13万亩以上,带动经济效益2.76亿元。
提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朱忠厚略显激动地说:“我们研制的特早熟西瓜育种材料成熟期可比现有品种提前10至12天,优异的甜瓜育种新材料种植密度提高了1倍,每亩可种植4000株。”同时,特优型西瓜新材料果肉中心含糖量达到17%,比现有品种的绝对值增加41.6%,并且初步标定了4个功能性基因,研制了初具规模的育种“芯片”为进一步开展生物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众多科研院所为何选择与咱们公司进行合作呢?”朱忠厚笑着说:“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泥腿子’出身,多年与土地打交道,熟悉作物,了解市场。”在他看来,前期研发一定要和后期繁育、推广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推进,才能让农产品更好对接市场。
功能性成分育种 未来“吃瓜”也能量身定制
今年,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又增置了现代化育种设备,引进专业人才,计划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化育种技术相结合,加快育种速度,提高育种精度。在该公司分子生物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身着白大褂,手戴白手套,认真观察着培养皿,仔细检查、记录着一个个秧苗的长势……最新的西瓜、甜瓜品种将从这里诞生。
看着眼前的场景,朱忠厚不由讲起过去的一个“笑话”。此前,他的同事到银行开户,柜员询问开户单位,当听到是西瓜科技开发协会时,十分不屑并疑惑地说:“西瓜有啥好研究的,不就是黑皮瓜、花皮瓜。”
朱忠厚介绍,目前良种研发已经从最初的要产量,后来要口感、要外观,发展到现在功能性成分育种。未来瓜果蔬菜可能还会富含更多的营养元素,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群进行定制,如糖尿病人、孕妇、高血压患者等人群,满足个性化需求。
从仅有初中学历的庄稼人,到远近闻名的孟津“瓜王”,再到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河南省科技标兵,朱忠厚依然在良种研发的道路上不止步、孜孜以求。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不能停。我们的目标是创制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育种技术和育种材料,实现种业‘芯片’突围。”朱忠厚说话时声音不大,却十分有力。
作者:郭飞飞 郑占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显萍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