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能动司法(执行)十大典型案例发布

2023-05-20 22:2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婉茹

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能动司法(执行)十大典型案例。当日发布会上,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表示,2022年全国法院执结917万多件执行案件,执行到位金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合法权益。

此次发布的十大能动司法(执行)典型案例分别是:“执破融合”助被执行企业复工保交楼的昆山某置业公司执行转破产重整案;运用执行联动机制,实现“一案解多纷”的某机械租赁公司与某石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府院联动在“玻璃罩”监管下实现执行松绑“输氧”的某银行与龚某等资产管理合同纠纷执行案;运用“账户解冻置换+已控资金归集”方式“生道保全”的陈某某与某公司财产保全案;将老企业搬迁政策与市场化法治化路径相结合实现本地老品牌“整体盘活”的青岛某粮库、某置业公司等与青岛某实业公司买卖合同纠纷系列案;以绿色执行理念妥善化解468亩林木腾退的某建设工程公司土地承包纠纷系列案;引入临时管理人实现企业盘活与债权人权益保障双兼顾的某药业公司系列欠款纠纷执行案;执行方案专业定制48个工作日兑现10亿元金融债权的某信托公司与某资本公司等信托纠纷执行案;设置履约宽限期最大限度维护双方当事人权益的刘某某与郭某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打好“预罚款”+“司法建议”组合拳满足新能源车主多样化需求的周某、王某某与南京某物业公司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

此次发布的典型案例,不仅加强府院联动,助企纾困解难,想方设法保市场主体,而且坚持善意文明执行,尽可能采取“活封活扣”,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人的影响,同时坚持“办理典型一案,促进解决一片”,抓前端、治未病,从源头治理执行难。

实践中,土地腾退案件一直面临诸多难点。一方面林苗、花木等地上附着物的评估难度大、流拍率高,另一方面生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在强制腾退过程中也可能面临不可逆转的损害。在此次发布的某建设工程公司土地承包纠纷系列案中,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依托“府院联动”机制,由政府出面对涉案土地进行公开招租,积极引入第三方企业对地上林木予以整体收购,并对涉案土地进行承租,以绿色执行理念妥善化解468亩林木腾退,既有效兑现了村民土地权益,也践行了绿色执行理念,实现了生态资源保护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双赢。

原来,2014年,某建设工程公司与上海市崇明区某村11个村民小组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约定承租各村民小组土地共468亩,因经营不善拖欠租金,11个村民小组分别向法院提起诉讼。2021年,法院最终判决解除双方签订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某建设工程公司将承租的468亩土地平复还耕后腾退返还给各村民小组,并支付逾期未付的租金。判决生效后,某建设工程公司未履行义务,11个村民小组分别向崇明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某建设工程公司腾退土地并支付欠付的租金。

崇明法院于2022年1月9日立案执行。经调查,被执行人除涉案土地上的林木外,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崇明法院于2022年3月9日依法查封被执行人在涉案土地上的林木,并张贴腾退公告,限期要求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经调查发现,涉案土地上的林木包括樱花树、香樟树、榉树等在内共27种近35万株,品种多样数量繁多,且部分品种有一定稀缺性,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若强行腾退,不仅工程量巨大,而且也易造成苗木死亡、土壤破坏,可能引发次级生态灾害,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若对地上林木进行评估拍卖,一方面评估费用不菲且面临流拍风险,另一方面拍卖成交后仍需对林木进行腾退,生态资源仍面临破坏之虞。

为此,崇明法院多次召集双方就本案租金支付、土地腾退进行协商,并会同镇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就案件化解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经崇明法院积极协调,涉案土地所在镇政府对土地进行公开招租,成功引入第三方公司对林木进行整体收购,并与村民小组就涉案土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至此,被执行人所欠土地租金得以全部支付完毕,本案得到妥善解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秀萍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