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黔湘鄂川滇桂琼等地区。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钟爱的传统乐器,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吹起芦笙起舞庆祝。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德厚镇以奈黑村凹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能人--宋开勇,他不仅是勤劳致富的“烟二代”,也是村里有名的“芦笙王”。瞧,这位正在烤烟地里给烟苗补水的黑瘦的“咪哆”就是他。
宋开勇正在给烟苗补水。代玉麟 摄
“父亲从1994年开始种植烤烟,这也开启了我与烤烟的邂逅之旅,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与烤烟有了不解之缘,自己成家后也就继承了父业,今年我种植烤烟34亩。”宋开勇边放水边笑着说“以前都是等着下透雨才敢栽烟,自从有了滴灌这个‘懒人神器’,我们只管抢抓最佳移栽节令,不用担心浇水的问题了。这不,烟苗在‘五一’前已经全部移栽完成了。”
滴灌方式高效节水,尤其适用于干旱缺水地区。今年,文山州久旱未雨,滴灌助力烤烟移栽实现了“四省”,即省工省时省水省钱。“早上过来把水打开,然后去忙点其他的事情,估计着时间差不多了,再过来把水关上。有了滴灌的保驾护航,烟农们轻松多了,而且,烟草公司每亩地给我们补贴110元,不用我们再出钱买材料”宋开勇不停地夸赞,黝黑的皮肤下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
为最大限度提高老百姓收益,各级政府部门及烟草公司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面助力烤烟种植。从最初的装营养袋到现在的漂浮育苗,从以前的人工犁田、耙地、理墒到现在整地、理墒、移栽覆膜全程机械化,从之前的人工喷洒农药到现在的无人机植保,从立式炉烘烤到现在密集烤房……烤烟种植越来越科技化,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
“小宋,等浇完水,你又可以安心吹芦笙了。”邻居老李说。
“对,过两天我和几个兄弟已经约好,到时吹上几段芦笙小曲,高高兴兴过个节。”宋开勇笑呵呵地回应着。
苗族同胞爱芦笙,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不仅是他们翩翩起舞时的伴奏乐器,更是他们诉说美好生活的代言工具。物质生活富足了,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精神生活。正如宋开勇,他不仅有吃苦耐劳的农民味,还有一个酷爱芦笙的音乐魂。他从小和父亲学习吹芦笙,为了更上一层楼,还专门拜师学艺呢,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他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芦笙王”,村里的大小活动都会盛邀他去吹芦笙助兴。
在宋开勇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新时代烟农的幸福生活。当“芦笙王”邂逅“黄金叶”,我们不仅听到了芦笙动听的音乐,更看到了国家的惠农政策与烟农擦出的灿烂火花。
近年来,通过烤烟种植,农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除了宋开勇,还有许多和他一样通过勤劳的双手,种植烤烟走上致富路的烟农,德厚镇呈现出农民富、村庄靓、社会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景象。
作者:杨明郁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