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 治水 净水 再现美丽河湖

2023-05-30 11:08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燕

“过去十年,在全国各地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首创环保集团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获得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部门组织联合授予的2023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当他回忆起近些年的见闻和工作经历时感慨万千。

农村环境的改善,水环境治理是重要一环。2016年,黄绵松加入首创环保集团,自此,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积极投身于农村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工作中。面对我国水环境项目普遍存在的运营模式粗放等问题,他和团队开发建设了WEAM生态智慧运营平台,服务于国内20多个海绵城市试点和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项目的运营管理,有效地推动了环保行业的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与水结缘,要从儿时缺水的环境说起。“80后”黄绵松来自宁夏,其南部“西海固”地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海固最早是1953年设立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此后经过变迁,成了宁夏南部山区的代称。在他的记忆中,那里干旱少雨、沟壑纵横、环境恶劣,儿时起,对水的渴望便深深地扎根进了他的心里。上大学后,他选择了水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直到今天,他每天都在和水打交道。

黄绵松加入首创环保集团的那年,固原被定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他抱着大干一场的决心来到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主持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固原城区一条穿城而过的清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尽管水量不大,却非常重要,然而在位于城区的河段,清水河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不足,水质长时间处于劣V类。他回忆:“一方面是缺水,另一方面是能见到的水全是黑臭水,只要一下雨,黑乎乎的水像墨汁一样往河里淌。”

在排查全城管道后,他带领团队从项目设计、施工、运维管理等环节层层把关,致力于将固原打造成像海绵一样可以自由“呼吸”的城市。按照他的说法,“海绵城市”建成后可以实现“大雨不内涝、小雨不湿鞋、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在源头,建设雨水花园、滞留设施、调蓄池等,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在末端,开展河道治理、拆除城中村等,消除黑臭水体,改善城乡环境。如今,清水河的水体已清澈见底,雨水收集更加便利,“鱼、水鸟都回来了,现在经常能看到白鹭,非常难得!”黄绵松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海绵城市”的建设经历让黄绵松积累了大量项目一线实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长期关注农村水环境长效治理工作的他,也将宝贵经验带到了农村地区。

黄绵松的笔记本上记录了一句顺口溜: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这则描述农村人居环境的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多年前我国农村环境的种种场景。过去,农村污染物直接排放,尤其是污水随意排放较为常见,严重影响环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如今,村村都配备了统一的分类垃圾桶,各地设立垃圾转运点、污水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在北京顺义区杨镇焦各庄村,一处环境优美的围栏内布设了多个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水池旁边的管道可以连通到附近的村民家中。黄绵松告诉记者,与城市不同,农村污水治理面临着更大挑战,农村的住房为一家一户,较为分散,人口数量少且距离远,污水体量小,铺设管网和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场资金投入和管理运营压力大。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大多在1万方以上,而在顺义农村地区,黄绵松及团队在村庄附近建设了小型集中式污水处理场站,涵盖50吨至500吨的日设计处理规模范围,可以将农村生活废水收集起来,就地进行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到周围水体中。

截至目前,黄绵松团队依据水环境资产管理体系,对北京市1200余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建立了农污设施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含7项风险红线评价指标、23项风险可能性评价指标及6项风险后果评价指标,并进行了实践验证,为后续农污设施动态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实现农污设施风险预判、分级运营提供支撑。

采访的最后,黄绵松满脸骄傲地为家乡打起了广告,那个曾经被评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地区之一的西海固,早已摆脱了环境恶劣的标签,现在,繁星闪烁、水清岸绿才是它的代名词。未来,黄绵松还会继续坚定地走在治水的这条道路上,“能够给当地环境带来本质改善与变化,我真的发自内心特别自豪,即使再苦再累付出再多,都值得!”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