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在陕西省三原县嵯峨镇洪水村的杏树产业园区内,金灿灿、红彤彤的杏子挂满枝头。杏子在阳光和绿叶的衬托下,色泽诱人,让人垂涎欲滴。微风徐来,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正在忙着采摘杏子的农户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近年来,陕西省三原县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紧扣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和“五大振兴”目标,将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落实到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中,在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过程中展现新面貌,不断擘画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新思路,三产融合促增收
金银花开,山野飘香。走进三原县陵前镇长坳村金银花种植基地,一簇簇金银花挂满枝头,随风摇曳。淡淡花香弥漫开来,沁人心脾,饱满的花蕾挂满枝头,令人陶醉。目前金银花迎来盛花期,农户们正忙着采摘,田间地头中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长坳村积极推行“党建+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党支部在征得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的同意后,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与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流转土地300余亩用于种植金银花,既有效地保障企业原材料的来源,又为农户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打牢群众增收致富基础。
“金银花花期短,每茬只有7天左右,必须抓紧时间采摘。每斤7元的手工费,一人一天能采30多斤,每天可为采摘群众带来200多元的经济收入。”长坳村村委会主任李长顺笑着说道。
近年来,三原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先后制定《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等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规划方案,突出“项目带动、科技支撑、提质增效”推动蔬果发展,加快产业链配套企业培育,目前已经建成鲁桥蔬菜、陵前苹果、陂西食用菌等多个农业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规模养殖场累计达800家,初步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共赢抱团发展的态势。
新模式,基层治理见实效
“村民的事无小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近日,三原县西阳镇东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刚强说,该村每个月都开会专门研究解决村庄治理方面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事,办好办实群众的身边事,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东寨村聚焦乡村治理新要求,整合工作力量,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两委”班子为成员的矛盾纠纷调解领导小组,建立“1+9”矛盾纠纷调解专班,制定“有话好好说,有事慢慢讲”调解原则、调解纪律、调解流程及信访调解维稳等工作制度,坚持党建带群建,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
为推广先进经验,目前西阳镇在各村共搭建了10个“有话好好说,有事慢慢讲”矛盾纠纷调解平台,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警务助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全镇10个调解室运行以来,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余件,其中调处一般性纠纷70余件,调处疑难矛盾纠纷30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5%,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
乡村振兴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原县持续健全完善“以党建为核心、政治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先导、智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模式,全面推广陵前镇“白鹿原议事会”、西阳镇“有话好好说 有事慢慢讲”等先进典型治理经验,破解基层发展难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新举措,人居环境焕新颜
走进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水清树绿、花团锦簇,一条条乡村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盏盏路灯排列整齐,无不展示着这个美丽乡村的生机和魅力。每到茶余饭后,村民们便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着各家各户发生的惊喜变化。干净整洁的乡村,不仅留住了乡愁,也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被评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我们村按照‘两委干部带头干、无职党员做示范、带动群众跟着走’这三个节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美丽庭院、‘三好五美’家庭评比等方式,不但改善了群众整体的生活习惯,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柏社村村主任席刚说。
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目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窑洞、民居住宅。自开始创建三原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来,下大力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宜居宜业和美升级,在保持原有村庄格局的基础上,对入村道路、主干道、基础设施等进行提档升级,全力打造一个具有观光、避暑、度假、科普等综合功能的文化观光型和民俗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区。
在面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时,三原县以“政府高位推动、五化科学处理、长效制度运营”为重要举措,以激发群众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为主抓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村内环境提升的热情,干群合力,多渠道投入、多主体参与、多路径实施,让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品质”更优。
作者:白云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