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学习《论“三农”工作》 感悟新思想伟力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婉茹
  • 2023-06-29 21:02:43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党的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立场、大历史观、底线思维、系统观念和“三农”情怀,在中国共产党102岁生日来临之际,农民日报社组织开展学《论“三农”工作》 讲乡村振兴故事主题征文演讲比赛。
各部门、各支部积极主动学习,极大增强了党员干部从讲政治高度看“三农”抓“三农”的自觉性,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农民日报记者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业务,以沉浸式学习让最大的政治与最大的业务融为一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参赛选手们围绕演讲主题,结合自身学习的心得体会以及工作经历,畅谈学思践悟,共话责任担当,展现出了农报青年干部的风采。农民日报微信对优秀演讲稿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关键是讲好人的故事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当前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交叠存在着老问题和新情况,要通过扑身基层、扎根农村,总结各地宝贵经验,探寻问题解决之道。
● 要想不断奋进,就要有持续的动力,而农民情怀就是农报记者最大的动力与本色。

● 做好三农新闻工作,要心里时刻想着农民,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切实践行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不辜负农民期待、不让农民失望,如此才能对得起“农民日报”四个字。



一山一水总关情

讲好故事聚人心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余瑶



● 一山一水、一方百姓,总书记念兹在兹、牵挂在心,这些高瞻远瞩、精辟深刻的论述都集纳于《论“三农”工作》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最权威、最经典、最系统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 讲好三农故事,首先要熟悉三农政策理论,这是我们应该练好的内功。厚植专业素养,还应对国情农情、三农实务有所了解。

● 作为三农记者,倾听基层声音、关注基层现象、反映基层声音,就是要多到田间地头、高山远谷深入调查研究,写有温度的新闻,讲有灵魂的故事。



跟着总书记学“三农”怎么看、怎么干

农民日报·国农网记者 胡然然



● 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农民是哭是笑,乡村是兴是衰,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三农”情怀;他走田间、入农户,问收成、看伙食,处处反映出总书记“以百姓之心为心”的为民情怀。
●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对于党的“三农”干部而言,我们要不断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客观性、解决问题的自觉性,瞄准“三农”现实问题开药方、聚焦改革要害部位找路径,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推动工作取得新进展。



弘扬自找苦吃精神

为强农兴农贡献科教力量

农民日报·国农网记者 孙眉



● 在《论“三农”工作》中,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词体现新一代“三农人”的使命担当:一是乡村振兴,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农业强国。

● 总书记也反复强调要“知行合一”,光知道还不行,我们得行。新闻报道也是这样,政策知识知道得再多,不到田间地头去深入采访,永远写不出生动、鲜活、有思想的作品。

● 民间有高手,农村有能人。去农村采访,跟村干部、农民接触、打交道的时候,我深有体会的是有些政府官员、科学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咱们“土专家”“田秀才”反而可以应对自如。



一张粮票引发的

粮食供求关系思考

农民日报·国农网记者  刘秋实



● 如何才能处理好粮食供求的“紧平衡”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平衡,一是解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二是防止粮食供应宽松后造成的粮价下跌、影响种粮积极性,这是一个两难。”
● 一是正确认识“紧平衡”。“从中长期看,我们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这说明“紧平衡”应该是一种长期的状态,总体上粮食供给与需求持平,或供给略大于需求,但这种平衡既不是针对短期情况而言,也不针对所有品种来说。
● 二是要拿捏好调控分寸。“紧平衡是个技术活,是在走钢丝,这边调一调,那边调一调,调不好就失衡了。”诚如总书记所讲,粮食供应多了,粮价下跌、“谷贱伤农”,损害的是农民利益,粮食供应少了,粮价升高、生活成本增加,让渡的是市民福祉,所以说紧平衡要拿捏好分寸,而不是单纯地说越多越好。
● 三是要完善粮价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粮食也不例外。



“这麦子地毯,

比什么装修都好看!”

农民日报·国农网记者  王岩



● 翻开《论“三农”工作》,字里行间都是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情,字字句句都是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要求和叮嘱。
● 这边,烘干塔下,农民深夜排着队;那边,乡政府大院里、学校操场里、村委会院子里、文化广场上,金色的麦粒铺成了一块巨大的“地毯”。有网友评论说,“这麦子地毯,比什么装修都好看!”这张地毯,何尝不是用民心铺成的呢?

● 身上能沾些泥土,脚下才有向下向深扎根的基础,才能和农民打成一片,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真的有价值。




夏粮抢收中领悟 “国之大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颖颖



抢收不仅有热火朝天的轰鸣,也有充满疲惫的寂静。这个产粮小镇平凡的夏收之夜,也许对一个对农民、一个农机手来说再寻常不过,但没有他们日日夜夜如此紧抓紧盯紧干,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将无从谈起。

抢收,抢的是什么?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生计,也是所有中国人手中沉甸甸的饭碗,更是上下齐心颗粒归仓的决心与信念。

《论“三农”工作》的最后一篇文章就是《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次采访,也让我终于深刻领会,这个“国之大者”是如何从一个个个体的手中建立起的。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吹响振兴号角

农民日报·国农网记者 雷昱



● 如果人间有桃花源,那一定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模样。新时代的农村不仅是5亿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也是更多市民心驰神往的诗和远方。

● 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中,我看到了产量增了,销路打开了,村民有稳定收益了,日子一天天红火富裕了。
● 作为一名三农记者,请党和人民放心,我会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的脉络,展现新时代三农的风采风貌。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我会永远在路上,吹响振兴号角!



学好用好思想武器

练好评论写作本领

农民日报·国农网记者  侯馨远



●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贯穿全书的问题意识。书中每一篇讲话的主题都非常明晰精要,直指当前三农工作中最为关键和根本、最迫切需要解决、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真问题。
● 新闻评论要想凸显专业、写出深度,要想让说理更透彻,更具参考价值,就要下功夫做好归纳,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理出脉络,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再将此作为寻找问题解答的基点。
● 做新闻评论也要多讲这些令人过目难忘、意蕴深刻的小故事,以此拨动读者心弦,将三农之声更好传播出去。这就要求平时做好素材积累储备,下笔时方能胸有成竹、信手拈来。



国之大者中的农民角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焕慈




● 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这也说明了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富裕问题。

● 正是因为农民的精神力量,让我深深地相信,千古以来在这片土地上日夜劳作、踏实肯干的农民是一定会富裕起来的,而农民也将成为最好的职业。

● 农民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好好过日子。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紧跟时代脚步,深耕三农发展,参与乡村建设,把乡村的好日子过成自己的好日子。



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坚持学思践悟,用实践指导工作

农民日报·国农网记者 郑力吉



● 政治方向和政治站位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和基准线,无论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报信党。
● 做好三农新闻工作要做到“天安门上想问题,田间地头找答案”。

● 做好报纸编辑工作既要宏观把握又要细致入微。一是要有坚定的政治导向,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三是要有负责的职业态度。



以学增智 以学促干 以学克难

——深刻把握三农发展两难三难多难问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鹏



●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全方位展现了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深刻洞察和科学把握,为青年编辑记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提供了最权威、最经典、最系统的教材读本。
● 提高思想认识,以新收获新体会凝聚“我要学”“主动学”的强劲动力。
● 领会内涵要义,将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转化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斗争本领,在应变局开新局中报道好两难三难多难问题。




图片:戴军

监制:梁冰清 编辑:杜娟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