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深壹度 详情
龙舟热潮缘何“燃爆”珠江?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李忆宁
  • 作者:郭芸芸 关仕新
  • 2023-06-30 08:03:00


弘扬爱国、团结、拼搏精神的赛龙舟,已成为让中华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的重要载体,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这是唐代诗人张建封描述古人赛龙舟的场景。端午时节,神州大地重现赛龙舟火热盛况。

  珠江三角洲腹地,河网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赛龙舟历史悠久,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至农历五月三十日,是当地龙舟月时间。今年,广州、佛山、东莞等城市在短视频平台登上热搜榜,爆火出圈,成了赛龙舟的“网红地”。

  赛龙舟,亦称龙舟竞渡,早在2011年就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突然成为网络热点,尤其是龙舟的“村赛”,引发大量关注。广东赛龙舟为什么火起来了,它的核心魅力是什么?赛龙舟对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如何,怎样更好地实现传承与发展?记者来到广东省实地走访,寻找答案。

  两千余年传承不断 龙舟仍在乘风破浪

  6月10日早上10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在两岸人群的注目下,一条有着150年历史、长达23米、浑身乌青泛光的老龙舟,由近40位青壮年呐喊着从深埋的河底“请”起。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社区的涌口古庙公园内,古老的起龙仪式正在进行。

  起龙,又名请龙,是龙舟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仪式,顾名思义就是将龙舟从河里面“请”出来。传统龙舟以坤甸木和沉木为主,有的可重达三吨。每年龙舟活动结束后,传统龙舟都会被沉放到河涌或鱼塘水下,其作用为防止木质风化,深埋河底淤泥中长期保养。沉舟被固定在露出水面的木桩下面,第二年再挑选好日子由村里男丁一起挖出,再洗净、风干、检修。

黄连社区居民齐心合力起龙现场。 黄雪莲 摄

  起龙后,还进行采青仪式、点睛仪式,“龙”吃饱了,眼睛亮了,就可以参加后续各种形式的龙舟活动了。历经两千余年发展,虽然现代国际龙舟赛已经演变为以短途竞速为主的竞赛形式(采用标准龙舟,一艇22人),但广东省仍然比较完整地传承了龙舟竞速、龙舟竞美、游龙等多种形式的传统龙舟活动。

  黄连开村于明代,是勒流的经济发源地。由于其位于顺德区城乡接合处,农村改革推动较早。2013年,黄连被确定为顺德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黄连村改为社区后,农村户籍人口没有太多变化。原村民外出务工较多,以就近就业为主。每逢龙舟月的活动,外出就业的人们都会集中返回,一起请龙,一起吃龙舟饭,一起闲话家常,在龙舟活动仪式中联络感情,加强交流。

  “虽然大家不在社区内工作,但龙舟活动就像一根绳子,把大家的心串在一起,我们这边每年都有从香港甚至更远的地方回来参加活动的人。”社区干部伍桂楚说。

  在新型工业化、快速成镇化、农村人口大量转移的背景下,赛龙舟这种根植于中国乡村的传统活动为何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继而焕发新的勃勃生机?

  起龙当日,黄连社区彩旗招展,执鼓槌的老人打响龙舟鼓,意为唤醒潜龙。祠堂前的空地上,摆上了露天席。起龙仪式前,起龙的男丁们要吃饱饭。围坐圆桌的男丁们,以水代酒,同举杯共祝愿,欢笑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吃完龙舟饭,等燃放鞭炮后,他们就正式下水。

  准备龙舟饭的厨房里,社区的妇女们忙进忙出,在掌勺大厨的安排下有的备菜,有的端菜,有条不紊。“黄连被称为‘厨师之乡’,有种说法是‘厨出凤城、味在勒流、根在黄连’,我们这里本土和外出工作的厨师有几百人,在龙舟活动期间,外出工作的厨师就会回来帮忙张罗。”黄连社区居民何健桐说。

  在记者提出活动由谁来组织的问题后,黄连社区连南股份社副社长曹志坚说,“活动由社区的股份社进行管理,大家都积极参与,出力出钱出主意。”在黄连,形成了政府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共同办理好本村事务的传统。

  “起龙活动的组织费用是社区募集一些、街道拨付一些,活动的决策、管理和监督都是自发运行的。比如我们起龙的捐款数额都是请社区里的老人写在红榜上贴出来,谁捐了多少一目了然,怎么花销的也会公示。另外捐得多的人坐在龙头上,这个也会唱票唱出来,大家都能听到,有异议可以当场提出来。”刚说完,曹志坚就站到凳子上开始唱票,旁边社区的几位老人在监票。

  “砰!砰!噼里啪啦……”巨大的鞭炮声响后,男丁下水。人们开始聚拢到河道两侧旁观起龙仪式。“因为知道这里有活动,我们每年都会来看起龙仪式,在这里能感受到传统文化,氛围感也很好。”家住周边的徐女士介绍说,她带着老人和孩子,全家出动,一起见证龙舟出水。

  有经验的中年人率先下水,通过固定龙舟的树桩摸索龙舟的位置。确定龙舟位置后,男丁们合力抬起龙舟将其露出水面,清除舟内积水和淤泥,再合力把龙舟抬上岸。岸上早已摆好的龙头就会进入涌口坊的天后宫进行祭拜,然后装到龙舟上。社区内的年轻人再划龙舟巡游,起龙仪式就完成了。

  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张再根,自大二参加过村里的起龙仪式后,每年村里龙舟活动都不落下。如今已回顺德工作的他,今年不仅全程参与仪式,还拉回来了两个在外就业的同乡发小。“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值得传承的传统习俗。传统习俗就是需要靠一代代人去欣赏、接受和参与,才得以传承发扬。”张再根说。

  尽管关于赛龙舟起源和寓意的说法众多,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不同版本,但龙舟精神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这一说法得到一致认同。现代社会,人们是如何理解龙舟精神呢?

  在张再根看来,游龙是一项需要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的活动,所有人必须跟着鼓声韵律一起动作,“龙舟精神代表着团结一致。”他的话得到了两位发小的赞同。

  “龙舟精神代表爱国、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社会和谐……”接受采访的社区居民们这样说。

  “龙舟是黄连流动的文化精神。龙舟从深埋河中到竞渡争先,表达了黄连人对未来与幸福的热切期待。”伍桂楚介绍。

  进入六七月份,广东省内其他地区也围绕龙舟月紧锣密鼓开展比赛和活动。

  6月10日,佛山市南海区超级龙舟联赛暨2023“沥桂一体·美丽家园”龙舟赛的现场,能感觉到这项比赛人气火爆。近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两岸观众贴着围栏,前后站成几排,摩肩接踵,不少家庭老中青三代齐上阵,比赛到激烈紧张时,人们纷纷为自己心仪的队伍呐喊助威:“加油!加油!加油!”

  6月10日上午,东莞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在东莞沙田龙舟公园举行,来自粤港澳地区的18支龙舟队伍竞渡争流,上演了“速度与激情”的对决;

  6月17日,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各支参赛队伍奋力挥桨逐浪;

  7月3日,2023年东莞市麻涌镇龙舟锦标赛也将举行;

  ……

  “传承两千余年的赛龙舟,能在广东活跃主要的原因是群众基础深厚。依水而居的地理条件让人们亲水,深厚的文化赋予了龙舟活动多重含义。人们对龙舟活动出于自发的热爱和信仰,是一种具有内驱力的活动。最关键的是,村民具有良好的自我组织能力,能让龙舟活动顺利开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院长陈恩维教授表示,广东赛龙舟文化的传承能不断提质升级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创新:一是保护制度上的创新。相对于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区、市、省、国家四级保护体系,广东对非遗文化的保护由乡镇一级开始,善于发挥基层创造力,并与其他四级管理形成合力。二是保护形式上的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对非遗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升级,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为主体、企业和协会共同参与做大做强的模式。

  陈恩维说:“龙舟活动对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使得我们珍贵的非遗文化得到了传承;二是体育运动的特质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软性的文化约束和价值观塑造,成风化人,对乡风文明有极大提升;三是能够增强社区和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推动村民自治发展,有益于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一种精神,是民族的图腾,具有勇敢、成功的寓意。赛龙舟最初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愿景,在与体育精神相结合后,将竞技运动的集体性、纪律性、奋勇争先等特质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逐渐表现出一种“龙行南粤”的新气象。

  创新中点燃激情 弯道竞技开拓新天地

  不同于大江大河的龙舟竞速,一种新颖的弯道竞速比赛火出了圈,也有了一个新名字——“龙船漂移”。

  佛山市南海区叠滘(又称“双溪”),水巷交错,河桥密布,“九曲十三弯”,河道平均宽度小于6米。当地人就在这样的河道上“飙”龙船。20多米长的传统龙舟急冲进弯道,船头船尾的舵手们将桡插入水中,精准调整着龙船的方向,让龙船实现“水上漂移”。在C形、L形、S形的狭窄河道上,龙船转弯、急刹、倒挡、提速,最短时间划完赛道为胜者。为区别国际标准龙舟,叠滘人特将传统龙舟称为龙船,赛龙舟分别称为扒龙舟、扒龙船。

佛山叠滘“龙船漂移”现场。 王维家 摄

  在狭窄河道上的竞速,要经历更多考验,依靠的是技术和长期训练。端午前夕,叠滘各村的20支龙舟队已经进行了多日的训练。由于是非职业运动员,大部分队员都得在晚上训练。夜晚八点半,记者来到叠滘龙舟队训练地点千灯湖进行探访。

  叠北社区“两委”干部、叠滘龙舟比赛组织者孔德志向记者介绍,“从3月到9月,我们叠滘龙舟队都有比赛安排,龙舟活动形式非常多。比赛的奖金也非常多,第一名,一条船20多人,合计2000元。”

  “开个玩笑,扒龙船不为奖金,只因热爱、热血。兄弟们喊着口号,互相鼓励,什么烦恼、什么压力都没有了。”孔德志毫不保留地表达他对赛龙舟的热爱,“小时候在教室听到外面赛龙舟的锣鼓声,我的整颗心都飞出去了。”

  扒龙船真这么有吸引力吗?对于这个问题,东胜东队里最年轻的男孩则腼腆地对记者说,“扒龙船很好玩,队里氛围很好。”

  “扒龙船非常辛苦,要忍受暴晒,运动强度非常高,参与者需要长期锻炼才能保持竞技状态。我们从比赛前两三个月就要开始锻炼身体,为进入较好的竞技状态做准备。”孔德志说。

  但是对队员的家属们来说,即使有长达两三个月的时间因为训练不能按时下班回家,也愿意支持队员比赛。“这里面还有一个小秘密,龙舟竞赛、备赛期间不能喝酒,因为喝酒会影响体能,也更容易在划船时晕船引发呕吐等不适。长达两三个月不喝酒,只锻炼身体,个人身体素质更好了,也没有喝完酒吵架打架的现象了,小家庭更和谐,村里的风气更好。”为东胜东队做后勤服务的老队员梁洪标这样说,“个人和集体的精神风貌都不一样了。”

  但是,赛龙舟这项备受当地群众欢迎的活动,曾经也难以为继。

  叠滘,分为叠北和叠南两乡(现改称社区),孔德志所在的叠北社区下辖有庆云、村头、澳边、东胜、潭头、新约6个经济社和3个住宅新区。20世纪80年代初,村头村有了叠北的第一条龙船,喜爱赛龙舟的村民都想方设法去村头村借这条龙船。后来,叠北的龙船逐渐多了起来,但由于经费紧缺,购置龙船、养护龙船和龙舟活动都由村民自愿捐款筹集资金,入不敷出,活动难以开展。

  2013年,东胜村三个龙舟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就和还在某央企负责媒体宣传的孔德志商议,让这位出去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想想办法,怎么才能让龙舟赛继续维持下去。

  2017年,孔德志离开从业11年的单位,返回家乡叠北社区任职“两委”干部。正值乡村振兴第一年,孔德志主要负责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但他的第一个难关——“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就让他难以忘怀。

  “整治工作刚开始很难推进,村民不理解甚至反对。但随着工作的开展,慢慢地,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随后,叠北河涌清淤工程也顺利开展——这正是叠滘龙舟可以任性地“水上漂移”的硬件基础。

  硬件扎实了,活动运营怎么做起来?

  “当时也是摸索尝试,想着社区首先要拧成一股绳,将龙舟赛组织起来。其次,以赛区为单位,将赛区独立包装运营,来招商引资。再次,引入媒体,让媒体来进行品牌推广。”孔德志慢慢讲述叠滘赛龙舟“出圈”的历史。

  “我那时有一个很大胆的想法,将整个赛道打包谈合作,我们只收取组织赛事的基本费用,包括龙舟购置费、维护费,比赛用的奖品、奖金、聘请专业教练等。合作方对赛事进行运营,获得盈利归合作方,利润高的时候再进行进一步分配。第一年,就和当地媒体签下了15万元的合作合同。然后,逐渐寻找更多合作方。今年已经有更多的媒体加入合作。”孔德志介绍,几年下来,活动运营良性发展,船队技能、组织保障都有了较大提升。

  就这样一步一步努力,叠滘赛龙舟重新“活”起来了,并以“宁可煲烂,不可扒慢”(宁可撞烂也不能划慢)的比赛拼劲火了起来。

  运营有了保障,还要利用科技继续创新,点燃观众的激情。

  “现在有新的展示形式,可以在网上看。”孔德志介绍,“今年的比赛,除了无人机航拍,还在龙船装上有3D效果的摄影机,通过网络直播,观众仿佛坐在龙船上,亲身体验比赛的激烈程度。另外,当龙船要穿过桥洞时,用穿越机穿过桥底下跟着龙船冲,这样就会带来强烈视觉的冲击。”

  “还推出了多种形式的龙舟活动,比如三人划艇比赛,浅水区的亲子龙舟赛。未来,计划开辟新项目,比如4—5人家庭项目、单位团建包船项目,让更多的人参与赛龙舟这项古老的运动。”

  “叠滘旧墟也在逐渐改造,形成商业经济带,和水上项目形成互动。”

  孔德志相信,创新式运营和媒体介入,能让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体育项目,更加具备观赏性和娱乐性。“龙船漂移”也正成为叠滘的一张名片,吸引各地游客。

  2017年,“叠滘弯道赛龙船”被列入广东省佛山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孔德志并不满足,他说,“我们已经在整理叠滘龙舟的相关资料,准备申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叠滘龙舟的下一步,还有更长远的设想和规划。

  文旅体“一盘棋”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东莞龙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数据显示,端午假期,百度的龙舟竞渡·龙舟赛热度指数中,广东东莞与佛山并列第一。

  记者来到东莞市麻涌镇漳澎村龙舟广场,从龙舟广场一眼望去,宽阔的河道两岸,远处是一栋栋高耸的安居楼房。临河而建的船坞里,一艘长达62米、可载200多人的大型龙舟“冠杰飞龙”藏身其中。

  “麻涌镇境内有麻涌河、倒运海等河流经。自古以来,人们就以船为交通工具,划船是村民的基本技能。麻涌当地盛产香蕉,现在村民也还用船运香蕉。船,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工具。龙舟竞渡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重要形式。”麻涌镇体育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谢柱强说。

  在麻涌,人们酷爱竞渡,“坊村一处一龙船,擘浪飞桡斗欲先”。漳澎村是东莞人口大村,竞赛历史悠久。

  53岁的漳澎村龙舟队教练陈柏祥,晒得皮肤黝黑发亮,“早上7点就开始的早训刚结束,喊得喉咙都沙哑了。我从18岁开始竞技比赛,参与龙舟竞技活动已经有35年了。”陈柏祥讲述了漳澎龙舟队从国内走向世界的历史——

  1984年,漳澎龙舟队参加第九届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并夺得冠军;1997参加加拿大龙舟比赛并夺冠;2013年至2019年夺得百余项国内外竞赛冠军。麻涌龙舟队职业队时期共参加18站中华龙舟大赛并夺得11站冠军……

  发源于农村、振兴于农村的龙舟赛,迸发出让人赞叹的拼搏精神。东莞将其文化内涵、精神价值进一步总结发扬。2021年,中国共产党麻涌镇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弘扬“团结拼搏、开拓争先”的麻涌龙舟精神。

  “团结拼搏、开拓争先”精神怎么弘扬?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提升?如何以赛龙舟活动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

  “体育是文化的载体。以体育项目为抓手,可以同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麻涌镇漳澎村党委委员刘嘉荣说。

  “原来的河道比较脏乱,市镇推动‘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村里对‘一河两岸’景观进行了整体改造。”刘嘉荣介绍道,“我们结合水乡龙舟传统文化,建设龙舟文化公园和漳澎湿地公园,打造乡村宜居环境。”

  顺着刘嘉荣指的方向看去,改造项目对河道西侧原有的河堤进行加固,并设置了一条宽3米的沿河慢行步道,在原香蕉交易市场位置增设了龙舟观景看台;在河道东侧,现有居民房外侧设置了宽3米的景观栈道及景观亭,方便村民出行和休憩;围绕大型龙舟“冠杰飞龙”建造以龙舟文化为主题的广场,打造了特色景观;在靠水闸的洼地处,建设了特色湿地公园。

  经过整治,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提升,村民生活更加便利了。同时河道可以承载大型赛事,在沿河地区发展赛事经济带。

麻涌镇漳澎村“一河两岸”景观整体改造后的场景。 谢湛溪 摄

  东莞的龙舟比赛会一直持续到公历七月初。“漳澎村龙舟比赛在农历五月初九(6月26日)举办,村委会积极筹备,运动员也努力操练。”刘嘉荣介绍,“漳澎村龙舟队不仅要争取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为村里赢得荣誉,更要通过龙舟赛,将我们漳澎村“一河两岸“建设的新风貌传播出去。”

  漳澎村是镇上推进赛龙舟项目的示范典型,麻涌镇自身也有很清晰的规划。

  “打造体育综合体是关键。”谢柱强回答,“麻涌镇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建设时,就以承办高水平的龙舟赛为标准制定了详细规划。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了两次顶级龙舟赛事——中华龙舟大赛。”

  2015年,中华龙舟大赛东莞麻涌站比赛在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共吸引了超过十万人次现场观赛。

  “通过赛事,一方面吸引观众前来观赛,带动镇上的文旅消费,另一方面,也打造区域性品牌。我们要争取成为高标准、更高质量、更国际化的赛事组织地区。”谢柱强说最终目标不仅于此,而是指向了乡村振兴。

  “我们要通过体育综合体的打造、环湖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体育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提升,更好地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谢柱强介绍。

  从2019年到2021年,麻涌镇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三年排名东莞第一。

  行走广东多地,记者深刻地感受到,龙舟赛是一场全民热情涌动的夏日盛典,无论是运动员还是组织者,都为赛龙舟倾注了大量精力。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赛龙舟能给村庄带来什么?记者走访了几个地方,虽然有些村已改为社区,但农村户籍人口并无改变,因此仍属于观察村庄的范畴。

  赛龙舟活动的根本魅力在哪?在于兼具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之美,将文化认同与竞技精神融合,激发群众自主参与意识,提升了农民的精神风貌。在政府、市场、社会、农民合力推动下,赛龙舟将会发挥新时代文化使命作用,促进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辩证统一。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芸芸 关仕新

  视频素材提供:王维家

  视频剪辑: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丁乐坤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