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陕西永寿县:“433”模式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堡垒”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陈婧怡
  • 作者:长孙强龙 邵磊
  • 2023-07-11 19:50:44

为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和基层一线流动,陕西省永寿县聚焦发挥专家工作站聚才育才、助企兴业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推行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建设“433”模式,积极集聚高端智力,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育,推动人才集聚乡村振兴一线,以“人才振兴”支撑“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严格“四好”标准,为优势产业装上“智力引擎”

近年来,永寿县坚持“经营状况好、聚才效果好、合作项目好、工作场所好”的“四好”建站标准,引导企事业单位因需设站引才,优选专家人才和合作项目。特别是把“合作项目好”作为首要标准,要求设站单位柔性引进至少3名有影响力的专家,且有合作协议,有具体的合作项目(课题),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按照“一业建一站、一站强一业”的思路,布局建成了现代果业、生猪养殖、旱作农业、高分子新材料、中药材、蜂蜜、芦笋等11家专家工作站,为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引才聚才专属平台。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若干措施》,设立每年300万元的人才发展基金,推出柔性引才6条待遇和“以奖代补”激励政策,支持设站单位柔性引进县外专家67人,集聚本土人才115人,实施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项目43个,推动形成“专家引领、产业加速”的良好局面。

推进“三化”建设,为创新创业提供“套餐支持”

永寿县聚焦驻站专家人才创新创业需求,推行“三室八有”运行标准,做到办公有场所、运行有规范、干好有激励。

推进办公场所标准化。在统一设置专家工作室、技能培训室和成果展示室的基础上,推动有条件的5个专家工作站增设实验室(检验室)、示范(试验)基地等。旱作农业专家工作站建有办公区3.7亩、试验示范田150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满足专家办公、会议、培训、科研、食宿等全部需求。推进运行机制规范化。

建立“组织部门主导、行业部门主管、设站单位主建”管理机制,坚持组织部门管审批、管考核,行业部门管指导、管服务,设站单位管建设、管使用,指导各专家工作站制定1个《总体工作规划》和项目(课题)、技术指导、人才培育3个《年度工作计划》,全面落实有设备、有经费、有人员、有制度等“八有”要求,确保运行规范、活动经常、成效明显。各站专家全年驻站时间均达到了60天以上。

推进激励保障常态化。县财政在批准设站当年,给予1万元筹备建设经费;从第二年开始,凡绩效考核合格以上的,按照其当年实际经费投入的10%,且优秀等次不超过2万元、合格等次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给予经费支持。2020年以来,累计发放经费补助20.6万元,带动设站单位投入经费300余万元。对做出显著成绩的7名驻站专家人才,优先推荐、优先评选县管拔尖人才,分别安排一名县委常委班子成员联系服务,每人每年发放3000元津贴费,安排一次健康体检,激励他们多做贡献、做大贡献。

发挥“三个”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力”

永寿县把专家工作站建设与服务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与培养本土人才紧密结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实现资源共享。专家工作站带动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设站单位集聚,先后有7家设站单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教学、试验、实训基地5个,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鸿运达种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驻站专家的带领下,实施完成“优质牧草肉牛育肥示范与研究”等试验示范项目1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5项。

促进产业发展。专家工作站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有效整合人才、资金和项目,促进产学研用,助力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专家工作站以建设国家重点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目标,积极选育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参与制定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镇2个、省级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3个、市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个,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培养乡土人才。专家工作站灵活采取依站促学、借站求学、驻站帮学等方式,2021年以来各站累计举办各类技术讲座35场次、“田间课堂”73场次,培训人员约7000人次,驻站专家联系指导乡村人才110人、产业基地34个,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和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等乡村人才。特色农产品开发专家工作站采取“请进来授课+走出去见学”的方式,常态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有90人通过中级认证、34人通过高级认证。

“人才就是资源,发展依靠人才”,永寿县通过建立特色产业专家工作站,壮大人才队伍,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长孙强龙 邵磊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