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社火戏具产业火了霍庄村

2023-07-20 21:28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燕

盛夏时节,走进位于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村的社火戏具产业基地,展厅内的脸谱、汉服等几百种精美的社火、戏具产品陈列,车间里6条全自动化绣花生产线高速运转、赶制订单;家家户户忙着制作舞龙、舞狮、戏服等社火、戏具产品;村内的社火文旅小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霍庄村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社火戏具产业基地一角。

“产业是发展之基,钱袋子鼓了,群众的日子更有奔头了。”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霍庄村具有160多年社火、戏具制作历史,产品30大类20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地区,是“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淘宝村”。

社火、戏具制作是霍庄村的传统产业,全村8个村民小组、535户2392人,有社火和戏具生产、电商销售企业3家,300多户农户从事社火、戏具生产和电商销售。然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潮中,霍庄村这种传统手工制作,家庭小作坊、小业态生产模式使得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穷则思变。借助创建省级“五星”支部契机,霍庄村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社火和戏具加工、销售为突破口,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霍庄村社火文化合作社,依托村内许昌昌隆化纤有限公司、许昌鑫正戏剧用品有限公司等3家社火和戏具生产、电商销售企业,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双绑”机制,吸纳28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发挥全村35位社火、戏具制作非遗传承人作用,先后举办社火、戏具制作和电商培训4期,持续提高产品工艺、拓展销售渠道。

与此同时,霍庄村委还与灵井中通快递公司签约,建立霍庄村快递物流云仓,采取“村集体+物流公司+加工户”模式,做好社火和戏具流通服务,打通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以前发快递要跑到许昌,现在足不出村就能把货品发往全国各地,真是太方便了!”霍庄村第六代舞狮制作传承人霍云龙说。

抱团取暖,还要各具特色。在霍庄村,许昌昌隆化纤有限公司生产的化纤发丝,应用于村内农户制作舞龙、舞狮、髯口等社火和戏具;在许昌鑫正戏剧用品有限公司,绣花、裁帮、制帮、拉帮、合成、包装,一双双戏靴实现了全链条生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物流公司+加工户”模式形成了根基牢固、链条完善、业态丰富、产销旺盛、特色鲜明的全产业链产业。

延伸社火和戏具业态链也是霍庄村推动传统社火和戏具加工转型发展的举措之一。在该村社火戏具产业基地展厅内,三国戏剧人物、中国四大美女人物等文创手办造型独特,服饰精美;搭配成套的孩童、成人汉服典雅时尚,惹人注目。这是霍庄村年轻一代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延伸社火和戏具产业的生动体现。

今年32岁的霍帅兵是戏具制作第五代传承人,他在传承好戏靴、戏服等传统产品加工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投资50多万元,在霍庄村内开办了许昌历尚华霆服装有限公司,从事汉服设计、生产和电商销售,今年以来实现销售额30多万元。“汉服无论款式如何变化,其一些关键特征始终贯穿在戏服的发展与演变上。”专门拜师研学汉服文化的霍帅兵说,从事汉服生产销售也是为了更好传承戏具制作产业。

过去,聪明的霍庄人把社火、戏剧文化产品化,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如今的霍庄人,为更好地宣传、展示社火产品,推动社火、戏具生产向表演转变,成立了霍庄社火文化合作社,有成员300多人、社火表演队伍9支,推出舞龙、舞狮、挑花篮、竹马旱船、铜器舞等健康新颖的社火和戏剧表演项目,霍庄村上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经常受邀参加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表演,最多时一次出动100多人,仅此一项去年增收10万元。

霍庄村在传承、保护好百年传统产业的同时,借助“五星”支部创建的大好机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山东一家农业公司,以土地入股形式,联合成立了河南图腾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该村南部打造占地200多亩的霍庄村文旅小镇,建设社火文化展厅、百花园、百果园、康养山庄等功能区,打造集观光采摘、农耕体验、水上垂钓、社火表演、餐饮住宿等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的新型田园综合体。

产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如今,霍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突破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多元,在社火、戏具加工和文化传承中蹚出了一条既富经济又富生态的新型发展路子。

作者:莹清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