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思变,护航发展。7月19日,山城论剑——2023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重庆举办,行业专家、企业高层建言献策,赋能新阶段奶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擘画新时代奶业战略愿景。
破解发展难题
“目前中国奶业面临着严重困难,集中表现在需求萎缩、消费降级、价格低迷,同时成本高企。”论坛上,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高鸿宾在作《奶业目前的困难和预期》主旨报告时指出,在困难面前,中国奶业20强企业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极其负责的态度信守承诺、履行合约,严格遵守契约精神,即使面临巨大亏损也没有拒收、限收、压价,体现了擎天巨柱的重要作用、胸有大局的责任担当以及行业团结精神。
“尽管世界范围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我国奶业仍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高鸿宾认为,目前人均奶类消费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人每天饮用300—500克牛奶标准相差甚远,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是亚洲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三年疫情使牛奶变成了人们基本生活的必需食品。
目前,中国奶业基本告别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走上了一条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道路。高鸿宾提出,一要依靠科技进步,过去十年,全世界奶业增长的主要动因是奶牛单产提高,高产牛群的培育,饲料转化率的提高,遗传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养殖场生产系统的优化。企业要用更加开放、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借鉴、吸收一切可以促进奶业发展的技术,来提高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二要培养和创造市场需求,目前常温奶市场已基本饱和,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冷链运输水平的提高和巴氏奶保温期的延长,国内占比较低的低温奶,市场优势会越来越明显。未来,奶酪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国内大企业应引领奶酪发展,培育奶酪消费需求,一旦我国广大群众变喝奶为吃奶,就真正打开了奶业需求的天花板,中国奶业发展将有一番新的天地。
夯实战略支撑
“新阶段,奶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国际方面,在通胀退潮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奶价呈现共振回落走势,较高的成本和低迷的需求,使近年来主要出口国牛奶低速增长;国内方面,消费增速向均值回归、快速扩张的产能释放,导致了奶牛养殖周期由景气向调整切换,国内奶业面临着阶段性奶源过剩。”论坛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精准分析了当前奶业发展现状,科学研判了未来奶业发展形势。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3年5月,欧盟、美国、新西兰奶价从2022年高点分别回落23%、30%和22%;主要出口国牛奶低速增长,2023年1-5月主要奶业出口国牛奶产量1.27亿吨,同比增长0.8%。我国2022年液态奶消费出现8年来首次下降,降幅达到8%左右;中国新生婴儿近5年下降44.5%,人口下降可导致10年后我国牛奶消费总量萎缩150万吨。
“中国奶业是朝阳行业,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曲折。”李胜利建议,政府在产业纾困的大背景下,出台稳收奶、稳奶价、加大产业扶持的政策,建立产业预警机制,做好“奶价保险”、提高粗饲料收储补贴、过剩生鲜乳生产奶酪大包粉补贴等短期纾困政策调整,加强种养结合补贴、种业振兴、“两病”净化、智能化、特色乳制品开发等产业素质升级政策的长期引导。
为赋能新阶段奶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论坛发布了《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2-2023)》,包含了《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奶牛种业战略发展研究报告》三大课题研究报告。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奶业协会战略发展工作委员会名誉副主任陈萌山在发布仪式上介绍,《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阐述了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内涵,指出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存在良好产业基础以及在养殖、加工、消费、全链条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瓶颈,提出我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并给出积极的政策建议和行动举措。
《促进我国乳制品消费战略研究报告》深入研究中国奶类消费现状和特征,从供给端和消费端分析我国奶类消费制约因素,提出我国奶业通过创建中国奶业20强企业发展平台,加大产品创新,拓展消费渠道,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广“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开展中国小康牛奶行动等方式积极促进消费提升,并给出未来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提升消费水平的建议和措施。
《中国奶牛种业战略发展研究报告》着力分析奶牛种业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卡点,对比国际奶牛种业发展趋势,深入研究推动我国奶牛种业振兴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措施,助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现代化水平。
把握战略主动
论坛上,奶业20强企业代表探讨分享了奶业发展创新理念、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助力奶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绩。
近年来,君乐宝集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用科技的力量推动企业快速发展。君乐宝乳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分享,君乐宝从2013年开始投资牧业和草业,构建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即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生产加工全产业链一体化,确保产品品质与安全;加强科研创新,投资5亿元建设科学营养研究院,以科学营养满足多元化营养需求;投资奶牛育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种公司,目前7头种公牛进入全球前200名。
围绕打造中国奶粉领域大国品牌,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表示,飞鹤联合北京大学、江南大学等权威机构,建立院士工作站等5大科研平台,陆续承担38项国家级、省级重要科研项目,研发更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功能化营养健康产品,在中国母乳、婴幼儿营养健康等领域取得许多开创性成果,成功建立国内第一条自主研发的乳铁蛋白生产线,国产化率超过90%。
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奶牛种业方面发力,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建立奶牛甲烷排放量预测模型,已筛选出高产低排奶牛1308头,培育低碳、高产、长寿特性的“低排放奶牛”。
作为老牌企业,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执行总裁张剑秋介绍,伊利发挥新时代民族企业主体优势,通过稳链固链,带动上游牧场单产平均提升5.33公斤,持续稳固奶业发展基础;通过补链融链,创新集成奶牛育种用胚胎高效生产核心技术,提高奶牛育种的关键技术自主化率,提升奶业全产业链发展韧性;通过强链延链,建设并完善全球智慧链,引领打造产业链国际合作新的增长点,增强奶业全产业链发展动能。
“中国奶业正承受着消费恢复不及预期、供应链价格波动等巨大挑战。在当前这一阶段,中国奶业企业亟须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取得实效。”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敏放站在产业角度认为,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大幅提升基础研发、产品研发的投入,从乳品口味到营养健康,从消费体验到增值服务,不断推出给消费者带来更多惊喜、给市场带来更大价值的新产品;二是加速数智转型,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产业链运营效能;三是推动合作共赢,与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建立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共同成长的合作关系,实现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