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70后”的尾,也是“80后”的头;他是曲艺老派嫡传的“珍本”,也是曲艺时代新编的“脚本”;他是文艺传承的星星之火,也是文艺惠民的万家灯火;他是“兖曲社”的重要创始成员,也是能说唱、能创作的行家能手。
他叫颜宁,颜子的世孙。因孔圣人的母亲姓颜,故而颜宁常自言是至圣孔子“姥姥门”里的曲艺人。快书分三派,高派的架子、杨派的口、于派的词,他属于派,是雕词琢句的巧匠。
外精于艺,内精于文
颜宁身型、身高并无格外引人之处,但心里却装着个曲艺的殿堂。随处“撂地”一站,相声、快书,创作、表演,拿捏到位的用词、贴合实际的腔调、细致入微的表情动作、合丝入扣的情境设计,无不引人入胜,让人在曲艺的殿堂里流连忘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后台是曲艺的基石所在,你若有机会在后台和颜宁交流,就不仅能听见已经公开表演的相声、快书,还能听见仍在“打磨”的渔鼓、太平歌词。
经颜宁搜集、整理、再创作,搬上舞台的不仅有快书三派各有所长的《武松打虎》等传统段子,更有体现浓郁地域传统特色的《兖州美名佳天下》等精品力作,以小见大歌颂新时代新发展的《麦香管口村儿》荣获中国·胡集灯节书会曲目精品奖,彰显文化“两创”成果的《家传》获全国山东快书大赛一等奖,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源于热爱,成于执着
颜宁和传统曲艺的渊源,源于幼时的天然爱好和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闲暇之时,练功、创作成为颜宁最大的爱好。在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的深夜,在四十不惑之年的腊月寒冬,在风如刀绞、冰冻三尺的空旷地,在“字正”、“腔圆”中寻觅乍现的灵感。
颜宁深爱着曲艺,也深信志同道合者众。先是同住一个小区、“曾经也许擦肩而过的近邻”梁老师加入,然后是更多的志同道合者。2019年12月,“兖曲社”应运而生,兖州有了自己的曲艺社团。2021年5月,“兖曲社”落户牛楼小镇,有了自己的曲艺园子,村居乡村非遗小剧场也逐步建立起来。
收获丰厚的同时,付出了太多。要创作、要排练、要装修,需要实打实的时间和金钱支撑。颜宁的背后,是他爱人的默默支持。她靠着自己开超市的收入,几乎凭一己之力扛起家务重担,甚至承担了“兖曲社”装修等大额花费。被问到也只是淡淡地说:“因为他喜欢。”而颜宁的解释是:“她也许是拿我没办法吧”。最“山东”的表达,背后蕴含的深沉的热爱和执着。
于己之外,于艺之外
有了“兖曲社”,颜宁把精力全身心放在了这个曲艺之家。他扎根师门更加投入地研学于派快书,把“兖曲社”一众志同道合者引入同门接受恩师“口蒙”;他进一步探访地域曲艺名家,或拜师学艺,或促膝长谈,足迹遍布鲁西南及周边;他对集体活动和演出几乎从不缺席,对后台排练一丝不苟,对演出细节精益求精;他积极探索改良“大褂”的颜色,与时俱进提升时代感;他邀请艺术指导,致力提升舞台表演效果,促进曲艺“提升”。
曲艺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颜宁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传承、复兴传统曲艺的文化自觉。
因为懂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搜集整理遗篇散段,赋予传统段子更多“正能量”;
因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走访收集群众身边小事作为素材,创作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因为懂得“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他倾听群众真实迫切的精神需求,用艺术的手法将法治德治观念巧妙融入作品;
因为懂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积极践行文艺惠民,推动乡村非遗小剧场在村居扎根,让曲艺走近群众、浸润民心;
因为懂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推动作品结集出版,培训小学员,让传统曲艺传承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面前是时代,背后是传统,把时代揉进传统,也把传统融入时代。
颜宁和“兖曲社”正通过曲艺发出璀璨的光彩,勾画着伟大时代的万千景象。
作者:刘亚东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