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的一缕清风,掠过巍巍嵯峨,穿过云霞,托起冉冉朝阳,洒下勃勃生机。今年以来,陕西省三原县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接续推进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乡村面貌日日焕新,农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
守牢来之不易的幸福
已年逾五十的陂西镇大门村村民周英奇得知自己患了食道癌之后,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患有长期慢性病的父亲母亲尚需要照顾,两个孩子还在上小学,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该如何走下去,他和妻子只能每天以泪洗面。
“当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们立即行动起来,第一时间想办法为他对接各项帮扶政策。通过‘民主评议、村级公示、镇级审核、县级审定’等步骤,我们已经将其纳入了突发严重困难户,落实了教育、医疗、就业等多种帮扶措施,有效缓解了家里的困境。”周英奇的结对帮扶人员、大门村防返贫监测网格员张虎说。
截至目前医保总共为其报销了16万元,医疗救助从今年开始住院后就直接打入了个人账户;全家每月低保2562元,妻子目前在村里安排的保洁公益岗上班,每个月有400元的收入,也能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大门小学为其2个子女减免了课后延时费,并落实每年2000元的教育资助;通过社会帮扶还为家里添置了一台全自动洗衣机。“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我一定会积极地配合治疗,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虽然还在住院治疗,但是周英奇脸上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愁云。
今年以来,三原县严格按照“全域覆盖、动态监测、分类施策、精准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七化三统一一确保”防返贫致贫监测机制,及时防范化解因严重疾病、自然灾害等引发的返贫致贫风险隐患,2023年新增“三类重点人群”12户35人,户均落实帮扶措施4项以上,守牢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筑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胡家沟村位于三原县唯一的山区乡镇嵯峨镇,紧邻三原县水源地冯村水库,村民逐水、临崖而居。近年来降水偏多,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村内24户78人住房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今年年初,三原县将胡家沟村地质灾害点移民避险搬迁工程纳入县级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资1300余万元,建成占地12亩的安置点福润小区,小区内建设2栋6层板式结构楼房,户型均为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一厨一卫,可容纳群众60户。同时对搬迁群众废弃宅基地进行复耕整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80余亩,提升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
“胡家沟移民避险搬迁项目,解决了每逢汛期到来后,群众从投亲靠友搬离到返回到再搬离的困扰,彻底解决了群众的安全隐患,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下一步,我镇将为群众搬迁后的产业发展、小区管理、房屋产权颁发等重点问题寻找解决途径,让群众在搬迁后安居更安心。同时,积极探索偏远及人口流失严重村组整体搬迁工作,让安置点惠及更多群众。”嵯峨镇党委书记刘红娜说。
走稳增收致富的道路
走进位于嵯峨镇洪水村的肉牛养殖场,一排排宽敞整齐的标准化圈舍映入眼帘,牛舍里的肉牛正在津津有味地享受新鲜草料,“哞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唱响乡村振兴的乐曲。
洪水村多方协调提供养殖厂用地,杨杜村提供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远赴宁夏吴忠市对养殖成本、利润、牛种选择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利用“飞地经济”模式,通过支部联建和产业联合的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发展肉牛养殖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通过吸纳各级资金投入200多万元,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牛舍2幢、精料房、草料房、青储池、监控室及其他附属设施,占地近10余亩,现存栏肉牛103头。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20余万元,计划将收益的30%用于继续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脱贫户分红,剩余的4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或扶贫资产维修。
“养殖厂总共可存栏200头牛,目前正在稳步发展。待后期养牛技术成熟之后,我们会将村民种植的玉米和秸秆进行饲料化加工,既能更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还能解决群众玉米的销售渠道,将秸秆彻底‘变废为宝’,实现环境利润效益最大化。”杨杜村党支部书记张社娃介绍说。
2023年三原县计划总投资3591.28万元实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项目21个,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扎实推动各类资源、措施向产业发展聚焦聚力,着力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农民群众长远稳定增收。
新兴镇和平村位于三原县北部塬区,村内产业以水果种植为主,目前全村苹果园4000余亩、桃园2000余亩。为破解水果储藏难题,结合“万元果”示范基地建设,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建成2600吨冷库一座,服务周边群众果蔬存储。
将冷库建在果园旁边,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对于缺乏精壮劳动力、没有运输车辆的群众,村上免费提供车辆、人员帮助果品入库,建成后,本村群众存储苹果每筐优惠20元,已让利4万余元。2022年夏季免费为群众长途运输的水蜜桃及蔬菜提供预冷服务,节省群众开支10万元。同时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农闲时候附近的村民可就近从事果品分拣、包装、装车等工作,每人每天至少100元。
“存储的地方有了,销售怎么办?我们在冷库旁建设了专门直播的房间,邀请一分地果品专业合作社王博进行直播带货。王博和他的合作社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国家电商进农村优秀服务站等荣誉称号,是我们附近有名的电商达人。直播以来,已累计销售苹果、花椒、槐花、野蒜等特色农产品6000余吨,带动100多户群众致富。”咸阳市地震监测中心驻和平村第一书记陈猛说。
建设宜居宜业的乡村
渠岸镇大吉村是三原县唯一的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全村辖3个自然村,特色产业以富硒蔬果为主。目前村内脱贫群众36户100人,监测对象1户2人,2022年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0元。今年以来为支持大吉村发展,三原县制定了《三原县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大吉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了8项具体目标和4项保障措施,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实现“后队变前队”。
“为加快大吉村建设工作提供有利条件,我们集中整合政策、项目、资金、资源向大吉村投放,从多渠道筹措各类资金470余万元,其中财政衔接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提升,行业资金100万元用于通村道路提升工程,镇级资金20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社会帮扶资金150万元用于群众就业增收,推动其率先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渠岸镇副镇长李冲说。
年初三原县便制定下发了《三原县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星火”行动,今年共投资3.4亿元实施乡村建设项目,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县财政继续列支5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示范村创建工作,通过打造一批“全县一流、省市样板”的乡村振兴标杆示范村,引领乡村建设行动多点开花、取得实效。
走进大程镇吴家村,只觉得绿意扑面而来。村中道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绿化满满,一株株苗木傲然挺立、整齐划一,一朵朵鲜花点缀其间、争相绽放,丰富的绿植间隔排布,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吴家村是三原县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从年初开始对主干道及村道进行升级改造1360米,方便群众出行;实施U型排水渠项目2068米,促进产业发展;绿化、亮化主要街巷5000平方米,提升人居环境;建成村规民约主题文化墙2600米,涵养文明乡风。
“获评示范村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村容户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各方资源力量,巧用自然禀赋,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向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大踏步迈进。”吴家村村委会主任吴庆庆满怀信心地说。
作者:白云飞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